发布时间:2006-10-11 10:35:28 访问次数: 不详 信息来源:不详
大山深处写红旗
——记枫树维回乡老井村党支部
桃源县枫树维回乡老井村拥有耕地面积1386亩,山林面积3871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辖10个村民小组,293户,782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8人,支部委员3名。多年来,老井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更加亮起来,党组织更加强起来,老百姓的日子更加好起来。村党支部多次被乡党委评为“红旗党支部”。
一、认真学习,狠抓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
村党支部把班子建设作为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多法并举,着力解决班子成员中宗旨不牢、作风不实、素质不高的问题,切实增强了支部班子的战斗力。
首先,抓学习教育,增强工作原动力。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党支部始终狠抓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并坚持做到了“四个紧密结合”:一是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村里专门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和远程教育室,要求支部班子成员把学习规划、联户带创方案、学习笔记、学习心得都“亮”出来,活跃了学习气氛。二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学理论、学原著、学典型的基础上,联系本村、本人实际,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对照要求比不足,按照精神谈打算、边学边改,教育十分生动。三是上下紧密结合。村里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的学习领导小组,支部班子带头学,坚持学习制度化、经常化。四是学改紧密结合。以学促改,边学边改,合理制定整改规划,实行“阳光整改”。通过学习,支部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并促进了农村实用技能提高,2006年支部委员袁祖军还被评为全县首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其次,抓团结协作,增强工作向心力。村党支部坚持季度民主生活会雷打不动,严格实行分工负责制,党支部班子关系协调,班子成员乐于奉献。支部书记袁用松,尽管家中事情较多,2005年又开了一个商店,但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任劳任怨。支委袁祖军不计得失,经常牺牲自己培管苗木、打理工程承包上的时间,认真完成村里的工作。支部委员,周桂英舍小家为大家,放弃在外高薪工作、与丈夫团聚的机会,贴心贴意为村里的工作而忙碌奔波。支部班子的团结协作、模范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和拥护。
第三,抓制度建设,增强支部凝聚力。党支部吸取过去工作凭感情办事的教训,强化制度建设,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重大决议公开制度等,有效地规范了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确保了支部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树立了村党支部的良好形象。目前,全村群众充分相信党支部,积极拥护村党支部的各项决策。
二、开拓创新,狠抓了党员队伍建设。
针对党员队伍纪律散漫、党员作用不明显等现象,村党支部组织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党建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第一,深入开展党员“定岗定责、联户帮带”的活动,增强党员职责。党支部把全村有帮带能力的25名党员组织起来,联系了100个农户,为群众制订致富规划,落实致富项目,筹措发展资金,提供致富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仅2004年,全村党员就为联系户落实致富项目17个,提供致富信息43条,解决实际问题50多个。
第二,积极组织开展党员“义务日”活动,树立党员形象。村党支部把每个月的第一天定为党员“义务日”,组织党员义务投工,兴办公益事业,开展扶贫帮困。三年来,共开展“义务日”活动近10次,党员义务投工达130多个。还组成了义务护路队,自愿维护新修的村级公路。
第三,深入持久开展“乡村夜话”活动,改进党员作风。村党支部把“乡村夜话”活动作为改进党员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金钥匙”,广泛组织党员开展以话教育、话政策、话科技、话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夜话”活动。已开展“乡村夜话”活动20多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8多个。
第四,深入推进“双培”工程,增强党员队伍生命力。党员结构不合理,致富带富能力不强是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村党支部组织党员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找准致富门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把大部分的党员培养成经济大户;同时对非党员农村经济大户进行理论灌输,帮助他们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把他们发展培养为党员。通过“双培”,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命力。支委委员袁祖军就是典型的由经济大户培养起来的村干部,村里现在还把青年袁强、庄文等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争先创优,狠抓了村级经济建设。
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是依托优势,做大做强了苗木花卉产业。走进老井村,满目尽是青翠,到处都是一派郁郁葱葱、春色满园的景象。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是红火了,苗木花卉产业给老井村民搭建了一座致富奔小康的金桥呢,谁也不会忘记搭桥的人,他就是支部委员袁祖军,远近闻名的苗木花卉大户,科技致富的排头兵。在他的带动下,涌现出了袁春伯、袁小军、袁三庭、龙丕军、龙石胜等一大批专业户,形成了现在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富裕了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