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干部作风要对症下药
发布时间:2008-06-17 19:08:14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是推进工作落实、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当前,干部作风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干部正气不足、心浮气躁,希望得到组织提拔的愿景较高,但工作上缺乏拼劲、韧劲,一心只想走捷径;信心不足,求稳怕事,按部就班,工作上缺乏激情;动力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上班懒散松垮、自由散漫,对工作缺乏感情;责任心不强,公仆意识淡薄,习惯于按领导意图办事,不深入群众,缺乏为群众服务的真情实意。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工作落实,影响到我党形象。
以上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虽然只是一种表象,但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缺陷。主观上的因素主要是干部的理论素质不高,导致理想信念淡化和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知道要干什么、为谁干;体制和运行机制欠缺,造成部分单位人浮于事、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干部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转变干部作风关键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监督管理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
首先要找准核心点,从强化领导带头上加快作风转变,着重解决领导要带头、率先垂范的问题。领导干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典范和表率,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要突出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二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转变作风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相应的责任体系,督促领导干部在转变自身工作作风同时带动和影响身边干部转变作风。三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责任制,规范化考核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和带动干部转变作风情况。
其次要立足根本点,从提高思想认识上加快作风转变,着重解决干部想做事、能干事的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干部作风,根本是激发自觉性。一要强化学习,即学理论,增强宗旨观念,使干部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学技术,提高服务能力,转变服务理念,激发干部服务基层的积极性;二要建立健全谈心制度,多层次的找干部谈心,及时了解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帮助干部消除顾虑、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三要外派干部挂职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工作作风,帮助干部更新观念。麻阳在去年成功选派8名干部赴省厅有关部门跟班学习的基础上,又精心挑选了23名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山东寿光挂职锻炼。通过外训干部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更新了干部观念、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能力。
再次要强化支撑点,从完善制度上加快作风转变,着重解决干部有事做的问题。好的干部作风形成,离不开制度支撑。除了完善激励考核和监督约束制度外,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干部有事做。一要建立完善干部下基层制度,推行领导干部带头下基层活动,以政策的形式鼓励干部创办为农服务实体,转变干部服务理念,让干部能沉到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帮干部找事做。今年来,为转变干部作风,麻阳县委下发麻发[2008]1号文件,以制度的方式鼓励干部深入农村,服务“三农”办实体,激发干部学农村实用技术的积极性,变过去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农民上门“请”服务为干部下去“找”服务,目前全县有120名机关单位干部下到农村,以独资或与农民合资的形式办实体50多个。二要调整干部考核方向,逼干部找事做。关键是要完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把落实中心工作任务、完成本职工作质量作为干部作风转变考核的硬指标,让无所事事的人有紧迫感。麻阳硬性规定乡镇领导干部每年下乡、村和企业的时间不少于100天,住农户不少于24晚,乡镇干部每年下乡、村和企业的时间不少于120天,住农户不少于40晚,有效地改变了乡镇干部“走读”现象。
第四是突出关键点,从完善运作机制上加快作风转变,着重解决干好事的问题。转变作风目的是干好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关键要看工作落实。一要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围绕执行力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树立执行力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把执行力建设作为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落实力度,以责任落实来推动工作落实;二要全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客观、公正、管用的干部评价和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将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落实中心工作任务、完成本职工作质量作为干部作风转变考核的硬指标;三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督查督办,严格奖惩激励,落实执行问责制,对安排的工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对工作执行得力的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对工作执行不力的要及时予以整治、曝光、谈话诫勉,不断激发各级干部的执行活力,为推进富民强省进程注入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