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3 17:22:53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佚名
近年来,梅县注重发挥人才队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6项,县级科技进步奖157项,获得国家专利164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县文化界获得国家和省文化部门的奖项30项,有力地促进了该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立足本地抓培育。该县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狠抓学校素质教育,积极实施大规模培训干部战略,不断提升全县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加大教育投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二是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该县企业经营管理者共有66人次被选送到各级党校或大专院校学习进修,100多人次参加了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企业内部管理等知识讲座的学习。三是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近年来,该县共组织讲师团到各镇举办农技员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农民23.2万人次,掌握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的有近10万人,其中已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的有3796人,农民助理技师职称的有923人,农民技师职称的有368人,造就了一大批“土专家”和“田秀才”。
二、多管齐下促引进。该县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多方参与,多管齐下,以优美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真挚的感情引进各类人才。一是领导主动引人才。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人才,或聘请专家教授到该县讲课和技术指导。几年来共帮梅雁、宝丽华、华银、超华等公司共引进国外技术人员5人,省外技术人员近百名。二是优惠政策引人才。出台《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梅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实施细则》等多项优惠政策,优化吸引人才软环境,为优秀人才解决户口迁移、子女就读等后顾之忧,为企事业单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招才引智。三是依托市场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强与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通过《广东梅县人才网》、报纸等媒体,发布各类人才需求信息。并认真组织现场考试和网上招聘,2003年以来已经组织5场考试,为单位和企业招聘外来人才40多人,有效缓解了单位和企业人才紧缺的状况。四是提供平台引人才。注重为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平台,以优质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企业爱惜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把外来人才大胆放到重要的管理科研一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2000年大胆起用只有30岁的董事会秘书宁远喜担任董事长。
三、激励机制留人才。近年来,该县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留住人才上下足功夫。一是制订奖励措施。专门设立“梅县科技工作者金梅奖”、“梅县科技进步奖”等奖励项目,每年年终由科技局牵头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由县财政拔出专款,对有功人员进行重奖。各企事业单位也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了激励措施。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大大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规范拔尖人才选拔管理。该县在1997年制定《拔尖人才选拔管理试行办法》的基础上,2005年修订为《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选拔和管理好一批科技带头人,把拔尖人才的生活津贴由每月50元提高到100元,同时还每年组织拔尖人才进行健康检查和春节慰问活动,定期组织到外地参观考察,想方设法解决拔尖人才的家庭困难和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更加安心工作。三是提高人才政治地位。对优秀人才及时给予提拔重用,对外来人才给予一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不断提高他们在本地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四、解放思想借外脑。该县各级树立大人才观,对有些本地没有而又迫切需要的人才,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为企业事业单位搭建产学研平台。一是县科技局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借这两所大学随时为该县的建材、节能减排、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提供人才、培养人才。这两所大学已先后与梅雁金雁水泥厂、广东嘉发集团进行了多个项目合作。二是争取武汉理工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在梅县401厂、昆明理工大学和武汉工业学院在广东嘉发集团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并在401厂建立该县首个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很多企业事业单位主动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梅雁、宝丽华与清华大学建立产学研联系,宝丽华公司还聘请中央党校的教授为公司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广东杉维集团与中山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投资红豆杉种植和紫杉醇开发项目;梅县人民医院与暨南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建立项目合作和技术帮扶关系,与留尼旺血液透析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等。
(中共梅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