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21 00:00:00 访问次数: 李水泉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抚远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立足县情,探索构建以“用好人才”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辅助,以“引进人才”和“服务人才”为侧翼的“一主一辅两翼”式用才、育才、聚才、留才新模式,推动全县人才工作振翅高飞,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2010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998亿元,同比增长15.5%。
“三路并进”引进人才,畅通集聚人才的“直通车”
在坚持盘活用好本地现有人才的前提下,探索实施 “项目借才、政策引才、市场招才”等人才引进模式,聚集了大批优秀人才驻抚献力。近三年来,全县新增各类人才1267名,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一是双招双引,实施“项目+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依托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前抚铁路、东极机场、深水港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对人才的吸引力,采取长期任职、客座研究、短期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吸收人才,近两年共引进各类高层人才62名。通过吸纳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高地效应,2009年全县招商引资突破10亿元大关,实现11.7亿元,同比增长223.3%,实现了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 二是政策吸引,实施“政府+紧缺人才”引进模式。围绕“大力发展四型经济,打造现代商旅名城,建设国际知名口岸,实现科学跨跃发展”的战略部署,建立紧缺人才信息库,实施引进百名紧缺人才计划,出台了《关于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对引进的紧缺人才,采取一人一议、一人一策的办法,实施包括经济待遇、住房条件、科研经费、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12个方面的“最惠待遇”,进一步形成 人才集聚优势,营造人才“森林”效应。去年以来,先后有近300名各类人才来抚创业。三是供需对接,实施“市场+实用人才”引进模式。完善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县政府网为主体的公共信息网络,定期开展人才劳动力交流大会,加大网上招聘、委托招聘工作力度,积极与省内外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我县围绕做大做强渔业优势产业目标,通过与省内外水产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共引进5名渔业技术人才,成功攻克了鲟鳇鱼繁育养殖人工加氧和增温两项技术难关,研发了“冬季低温繁育鲟鳇鱼”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抚远养鱼水面开发总面积已达8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年创产值超过2个亿,在人才资源的强力拉动下,渔业已经成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位一体”服务人才,建设保障人才的“后勤部”
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安心创业,我们始终坚持用政策留人,用环境留人,用诚意留人的原则,切实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创业环境。一是在政治上给地位,实行“全方位”服务。及时把具备党员条件积极申请入党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对各类人才优先推荐评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和表彰奖励对象,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地位感。近三年来,共从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92人,有66名优秀人才被推荐为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获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1人,提拔重用高层次人才36人,其中5名研究生学历的同志和11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被提拔为科级实职,充分体现了对人才政治上的关爱。二是在创业上给环境,实行“全程式”服务。对来抚创业人才的重点企业,施行全程跟踪,重点保护,实行“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对口帮扶、一个专班负责”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条龙”办证制、收费明白卡制、部门服务承诺制,对扰乱项目建设、乱收费、乱检查、不履行承诺等行为采取组织措施,实行干部责任追究。2008年以来,从县直机关抽调了30名干部协助大大世贸集团、青云集团等重点外来企业与本县党政部门的沟通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政企关系,充分调动了人才工作热情。三是生活上给照顾,实行“全贴心”服务。在日常生活上,做到“三个优先”、“两个必到”:“三个优先”即子女入学、户口迁转优先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障、药费报销优先考虑;健康体检、参加各类活动优先安排;“两个必到”即重大节日县领导必到所联系人才家中登门慰问,遇有重大事情必到场询问解决。2007年以来,走访慰问各类人才195人次,解决困难和问题百余件。今年,我县为科技人才史氏鲟国家级原种场场长屈兴才同志报销医药费30万元。
“三措并举”培养人才,架设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培养人才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能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规范性。一是创新方式促培养,构建“全面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探索推行了以“菜单式课程设置、个性化项目选学”为主要形式的干部社会化选学培训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教学反馈等形式进行训前需求调查,归纳总结了人才培训需求方向,设置了政治理论、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及社会建设等涉及多个领域 “选学菜单”,做到培训内容既系统全面又体现培训个性化特征。二是整合资源促培养,构筑“内外结合”的培训基地网络。按照“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整合高校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吸纳国外资源,寻求人才“教学资源共享”,初步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乡镇党校为补充,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为延伸的开放式培训基地网络。今年与北京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大、沈阳农科院等高等院校会同举办了20余期业务知识和技术培训,满足了人才多样化培训需求。三是拓宽渠道促培养,构建“互动交流”的培训方法体系。探索实行了“活动助学、典型促学、交流研学”实践培训方法,定期选派优秀干部到乡镇基层锻炼,到贫困后进村帮扶,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三年来,共抽调89名优秀人才到镇、村挂职和帮扶,遴选近百名优秀青年干部参与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重点项目,下派干部为乡镇争取、引进资金100余万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50余件,使8个贫困后进村整体脱贫。
“三管齐下”用好人才,构筑成就人才的“大舞台”
抚远县立足实际,注重合理用才,三项机制搭建人才“舞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科学用人观,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坚持采用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截止目前,我县共公开选拔了10名科级干部。尤其是近三年,我县对中小学教师、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实行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仅今年全县就招聘录用了水产、旅游、外经贸等专业技术人才61人。二是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让能干事的人有作为。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了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人事制度,对党政领导人才坚持“群众公认”,对企业管理人才坚持“市场公认”,对科学技术人才坚持“学术公认”。积极推行人才聘任制、辞职制、待岗制,合理安置被调整人才,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人才机制。三是实行灵活的激励机制,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设立 “人才基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不低于100万元,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主要用于资助对全县经济建设影响较大的科研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表彰奖励优秀人才。2009年我县开展了“县域经济发展十大标兵”和“县域经济发展十大模范”的评比表彰,并分别奖励2万元和1万元,有效增强了各类人才扎根抚远,干事创业的信念。近两年来共有50余名优秀人才谢绝了县外单位的聘请,坚持在抚远工作,矢志不渝。(李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