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8-08-14 13:55:00 访问次数: 江西鄱阳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流芳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党的十七大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这一论断对鄱阳湖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鄱阳湖湖区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单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对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自身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尤其是江西省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更是把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关乎湖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的基石工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结合鄱阳县湖区党建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思考。
一、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一)加强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党领导湖区发展的执政能力、夯实党在湖区的执政基础的需要。鄱阳湖湖区作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交集地之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具现实针对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立足湖区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使湖区广大党员、干部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转化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努力把湖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就是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不断创新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使党员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使湖区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从而不断提高党领导湖区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巩固党在湖区的执政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从打基础、抓基层入手,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加强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湖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鄱阳湖湖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作为江西省重要的产业密集带、经济增长板块的引领辐射作用日益突出。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性的问题。以鄱阳县为例,2003年以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都在15%以上,但由于地理、交通和环境的因素制约,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也仍然存在。针对这种现状,省委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咨询,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全省环湖各地纷纷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策应跟进。这就要求,必须发挥好党建服务中心、引领发展的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加强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着眼民生改善,促进湖区社会和谐的需要。湖区各地围绕改善民生,出台政策,完善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渔民“靠天吃饭”的被动状况还比较突出。近几年,因连年干旱,水产资源较少,渔民收入很低,有的一年只有20天时间在水上作业。休渔期、枯水期因门路不广、信息相对闭塞,渔民转产发展比较困难。鄱阳县自2003至2007年,多数渔民年人均收入不到700元。除了生活不稳定以外,生产不安心也是影响湖区群众和谐创业的重要因素。所谓生活不安心,是指湖区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尤其是水位偏低时,对水资源、水域作业范围的争夺纠纷更多。据统计,2006年,鄱阳县湖区纠纷共12起,其中跨县5起,县境内7起。尽管近几年建立了湖区治安联谊联防机制,但由于党建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使联谊联防机制运转缺乏灵便性、长效性。这就要求,必须用党的建设促进湖区民生改善,引导湖区和谐文化建设。
(四)加强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鄱阳湖素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之美誉,其水资源和光照条件优于洞庭湖区,温度和水资源条件优于太湖地区。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带来市场外部的“不经济”。比如,工业污水的排放,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使局部水环境被污染;定置网、迷魂阵等非法渔具渔法屡禁不绝,捕捞强度远远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由于水环境的破坏,珍稀物种不断减少;由于有的渔民法制观念淡薄,湿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这就要求,必须用党建资源保护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使人们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思维与湖区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一是与“执政基础”的地位不协调。有的认为渔民党员与其他党员相比毕竟是少数,抓不抓无碍大局;有的认为渔民党员四处分散、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村党支部工作千头万绪,抓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无暇顾及渔民党员。这与抓好湖区党建、巩固党在湖区的执政基础的要求不协调。二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协调。一部分渔民党员生活贫困,创业能力差,尽管实施了禁渔期生活补助等政策,但是在帮助渔民提高发展能力、促进创业致富上还没有形成长效系统的机制。三是与“规范管理”的要求不协调。湖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滞后,党组织的办公和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不健全,导致管理手段的不同步,信息交流不快捷,工作效率难提高。
(二)工作机制与湖区党建领域的新拓展不相适应。一是党组织设置存在盲区。党员先进性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党组织管理。渔民党员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常常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党组织的设置存在地域、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的空白点。二是工作运行体系需要完善。拥有广阔的水面是湖区的自然特点,这种自然的特定性决定了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湖区各项工作的特殊性。从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看,构建符合湖区党建实际的工作运行体系十分迫切。三是党组织的职能难以定位。水上党组织成立后,如何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在理论和操作上都存在困惑,需要实践探索。比如,如何加强对渔民党员的管理,如何整合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党建工作资源,等等。
(三)主体素质与湖区党建功能的新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以鄱阳县为例,年龄层次上,青壮年在渔民党员中约占51.6%,其中35岁以下的占35.3%;学历结构上,渔民党员高中、中专以上学历仅占9.3%,初中学历占40.6%,初中以下学历占50.1%。同时,渔民党员还存在党员意识下降、主体意识不强、心理调适能力较弱等现象。另一方面党员发挥作用“不够具体”。一是责任不够具体。有职党员既考虑水上,又顾及岸边,没有明确分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难顾上;无职党员由于没有针对性地设岗定责,难以根据自身特长发挥作用。二是目标不够具体。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目标要么不够明确,要么只单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全面考虑。三是平台不够具体。有的湖区党员有高于群众的素能,但缺乏素能发挥的载体;有帮带群众的愿望,但没有实现愿望的阵地,造成帮带群众缺基地、发挥作用缺码头、教育群众缺场所的状况。
(四)管理模式与湖区渔民党员的新情况不相适应。一是尺度难把握。由于文化层次、思想素质不同,难以统一标准,统一施教。高中以上文化的党员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强,初中以下文化的党员则目光相对短浅,即使学习,也是为了掌握一门能够尽快创收的技能。二是思想难发动。有的情绪低落,没兴趣;有的忙于谋生,没时间;有的认识不足,没觉悟。三是人员难联系。渔民党员流向分散,需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精力和物力联系,非常困难。四是教育难及时。党员需要时,得不到党组织及时教育;群众需要时,得不到党员及时传授。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湖区党员群众的发展目标更高,但工学矛盾更突出,使党员在作业时难以就地便利学、在活动中难以结合特点学、在需要时难以灵活随时学。
三、湖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突出湖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实现组织设置形式由相对单一向灵活管用转变。根据湖区实际,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努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与坚强的战斗力。一是把党支部建在水面上。按照“务实管用、灵活便捷”原则,采取单建、联建的方式,建立水上党支部,做到渔民党员游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二是把党小组建在码头上。沿湖乡镇在渔船停泊相对集中地建立码头,码头上设立党小组。码头党小组对返乡渔民党员及群众集中宣传教育、培训技能、开展活动。三是把党旗插在船头上。水上设立党员中心户船,中心户船插旗亮身份、树形象,成为渔民诉求的中心、外出捕捞时议事教育的中心、收集信息的中心、提供服务的中心。四是把党员责任岗建在服务链上。水上党支部根据渔民党员特长,分别设立不同的责任岗,发挥党员作用。五是把支委责任区建在湿地上。由两个或若干个水上党支部委员,在天然形成的具有调节周边生态环境功能的湿地上联建责任区,履行生态看护员、打击破坏行为的战斗员职责。
(二)突出湖区党建平台广搭建,实现工作效能体现由相对不足向高效规范转变。平台载体是党建工作的抓手,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依托。要发挥好党建工作的效能,必须抓紧抓实平台载体的建设。一是搭建好服务平台。建好用好码头、党员中心户船、渔民党员服务站、为民服务承诺代理室等湖区党建服务平台,硬件上落实属地责任做好维护更新,软件上健全制度确保活动常开,真正发挥服务平台的综合效能。二是搭建好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党员为民服务承诺代理活动和党员义工活动,打开渔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渠道;开展好湖区党建“联建联创”活动,促进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和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之间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三是搭建好政策平台。建立健全帮扶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