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马龙县开通“四类”干部快车道
发布时间:2008-08-18 08:58:00 访问次数: 云南省马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陈永恒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云南省马龙县按照“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大胆使用”的思路,建立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把培养“少、女、非”和年轻干部作为工作重点,多形式、全方位破解党外和年轻干部选任难点,着力培养造就一批能在领导岗位上担当重任的优秀人才,使“四类”干部培养选拔及实职安排取得明显成效。
抓理念,着力为“少、女、非”和年轻干部“造势”
马龙县转变观念,为培养选拔“四类”干部解决好政策性问题,先后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十一五”期间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女干部及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意见》、《马龙县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女干部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规划》等五个文件,确定在队伍规模上有新发展、政治安排上有新进展、实职安排上有新突破、整体素质上有新提高的“四新”目标,树立从“要我选拔”向“我要选拔”、“不敢大胆使用”向“放心放手使用”、“松散式”培养向“责任式”培养、“时松时紧”阶段性提拔向“常抓不懈”规范化选拔、“求全责备”看干部向“看主流、看发展、看潜质”的“五转变”理念,营造了有利于“少、女、非”和年轻干部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抓培养,着力为“少、女、非”和年轻干部“充电”
县委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按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总体教育培训规划,采取上派学习、下派挂职、交流轮岗、异地培训、考察学习“五形式”和上级调训与本级集训、岗位训练与脱产学习、分类培训与综合培训、本地培训与走出去培训、组织教育与个人自我充电“五结合”,把提高“四类”干部综合素质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各级各部门分类分口、分期分批落实培训计划,不断改善和更新“四类”干部知识结构。2008年,在对300余名乡(科)级“四类”干部及后备干部轮训的基础上,把基本素质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60余名优秀分子和后备干部交流或选派到乡(镇)、村等领导岗位上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抓储备,着力为“少、女、非”和年轻干部“蓄能”
按照“动态管理,按需选配”的原则,结合平时班子考察、实名制推荐人选,对全县各部门的“四类”干部综合分析、排队比较,从中物色推荐、考察选拔优秀人选,把文化层次高、自身素质好、有一定专长或在各领域成绩突出的人士列为后备干部;层层分配分解“四类”干部的名额比例,充分发挥统战、民宗和妇联、团委、工商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人民团体联系广泛、视野开阔的优势和作用,切实推荐好各领域里的“少、女、非”和年轻干部骨干,建立健全乡(镇)、县直部门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保持党外干部的稳定性,对已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政府职能部门等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在任职期间不吸收入党;对拟进入领导班子的党外后备人选,不急于吸收入党;对35岁以下的股(所)级干部入党,需经组织部和统战部研究同意,保证有充足的后备干部来源和配备目标的实现。在2008年初充实完善的420名科级干部后备库中,“少、女、非”和年轻干部的比重分别占18%、44%、29%、58.8%。
抓选拔,着力为“少、女、非”和年轻干部“搭台”
县委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超前谋划、优先考虑,不求全责备,适当放宽“少、女、非”干部的年龄、任职资格和年轻干部配备条件,大胆选配“四类”干部,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既坚持标准,又不降格以求;既公平适度,又公开透明。针对党外和年轻干部偏少的实际,实行过渡提高、多岗位锻炼等措施选拔党外、年轻干部到能发挥专长的岗位上培养和任职,全力化解难题。采取分批(次)安排党外、年轻干部到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政府办等跟班锻炼、跟近培养的“直选”方式,加快推进干部配备目标的完成;在各批(次)干部调配中,尽最大努力选拔“四类”干部到各部门(单位)党政“一把手”岗位上任职,并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心放手。目前,马龙县管“少、女、非”干部的配备均高出规定的2至7名。县委近日还有意识地选拔了6名80后年轻科级干部。
抓机制,着力为“少、女、非”和年轻干部“引路”
县委组织部为“四类”干部创造工作、学习和锻炼条件,建立参加学习、阅读文件、出(列)席会议及谈心等制度,并提请县委同意,按照干管权限,明确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职责和各自工作的侧重点,制订了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制定工作政策、共同抓好教育培养、共同组织考察实施、共同做好实职安排的“五个共同”协调机制。尤其是在推行定期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制和实行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双线”联系“四类”干部责任制方面,通过及时掌握他们的现实表现、工作和学习情况,督促各单位主动压担子、交任务,关心、帮助“四类”干部成长与进步。同时,在一些重点工作的督检和对政府部门的评议中,有意识地从“四类”干部代表中抽人参加,优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影响力和参政议政能力。(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