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干部选用方式 提高干部选用公信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8-09-03 09:16:00 访问次数: 中共山东省惠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宝亮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方向、原则、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惠民县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创新干部选用方式,选准用好干部,着力提高干部选用工作的公信度。
一、创新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扩大民主推荐范围
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干部工作的其他环节,是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关键。因此,创新初始提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创新初始提名应在严格遵守《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推行重要岗位“海选”提名。对重要岗位干部的初始提名,在全委扩大会上进行“海选”推荐。出现推荐票分散、缺少意见较为一致的人选或多名人选基本条件大体相当时,按选拔职位的一定比例,提名两名或两名以上的考察人选。差额提名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今年年初,我们县在全委扩大会上,对2个乡镇党委书记职位和2个乡镇长职位进行“海选”,共有11人被确定为提名人选。二是实行业绩遴选提名。建立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制度,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对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对项目主要负责人、协办部门负责人及其他干部在工作中的现实表现和工作实绩进行备案,根据工作业绩遴选优秀干部进行提名。近两年来,我们先后对在开发区建设、古城开发、孙子文化旅游节筹办等重点工程、重点工作中业绩突出的36名干部进行了提名,其中31名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三是探索后备干部直接提名。进一步健全后备干部管理层级化管理的办法,把后备干部队伍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层次,结合经常性考察和实绩备案,不断充实完善内容。进入一级后备干部队伍库的,作为中青班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并直接提名。近年来,我们连续举办了两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中青年干部84人,已有56名中青年干部被直接提名,走上了领导岗位。四是鼓励个人自荐提名。在干部职位出现空缺且需要配备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发布通告,将出现空缺的职位、任职资格条件和任职要求进行公布,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人自我推荐提名,进一步扩大提名范围,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
二、创新干部选拔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全面落实竞争择优的各项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打破干部选拔任用壁垒,拓宽选人视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的有效渠道。一是完善公开选拔机制。变“伯乐相马”为经常性“疆场赛马”,使公开选拔常态化,拿出更多的职位进行公开考选,彻底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等方面的界限,给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实现广泛选贤任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去年我们县拿出10个科级干部职位进行了公开选拔,今年又拿出15个科级岗位进行公开考选。二是全面推行中层职位竞争上岗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今年,我们结合“干部素质提高年”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中层职位竞争上岗制度,要求每个单位至少拿出30%的中层岗位进行竞争上岗。目前,已有8个单位陆续推开,56名年纪轻、有活力的年轻干部走上了中层岗位,初步改变了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在竞争上岗的基础上,对一般干部试行双向选择,即在明确了科室负责人和科室编制数的前提下,由科室负责人选科员,科员选科室,对在双向选择中落选的干部再由党委进行分配,对表现的确比较差的,作待岗处理。进一步激励广大机关干部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三是深化公开招录制。实行“以考代分、以考代调”制度,破解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伍军人等迫切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难题。近三年来,先后有500多名大中专学生毕业生、200多名复退伍军人通过“阳光考选”,走上了工作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全县人力资源配置。四是探索选聘优秀农村干部充实乡镇机关。去年以来,我们县4个乡镇先后通过竞争上岗、干部干事创业实绩考核等方式,选聘了11名优秀村干部到乡镇机关任职。进一步疏通了农村基层干部出口,拓宽乡镇干部队伍来源,激发了现任农村干部的学习热情,让村干部看到了奔头和盼头,看到了希望和前途,激发了他们服务本乡本土、建功立业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创新干部考察方式,确保干部考察真实性
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措施,也是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考察者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主体,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考察的质量。为提高干部考察的真实性,我们建立健全了两项制度,着力规范干部考察行为。一是建立干部考察培训考核制。根据干部考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去年,我们结合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年限、学识水平、工作能力、职务职级等要素,对3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组工人事干部进行了干部考察资格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参与干部考察。二是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责任追究制。针对有的考察组成员工作大而化之,不深不细,掌握情况不全面,汇报工作不具体甚至有遗漏的现象,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凡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隐瞒或歪曲事实真相,不能客观公正评价干部,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究考察组长及相关人员责任。干部优秀不优秀,群众看的最清楚,因此,要想把干部选准,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的意见。在干部考察中工作中,进一步增加基层干部群众的数量,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干部时,充分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参数。一是实行跟踪考察。对参与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及其他急难险重工作任务的干部进行跟踪考察,根据干部表现情况进行实绩备案,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进行提拔。对在重点工作中表现不佳,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较多的干部及时从工程一线撤下,并建立“问题档案”。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对57名参与全县重点工作的干部进行了跟踪考察,其中16名实绩突出的考察对象被提拔重用,为3名有不良表现的干部建立了“问题档案”。二是实施溯源考察。对重要领导岗位特别是“一把手”人选的考察,要到考察对象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实地调查摸底,多方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在今年年初对2名乡镇党委书记和2名乡镇长的考察中,考察组先后走访了与考察对象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志,包括离退休老同志、曾经与考察对象有过意见分歧的同志等。走访了考察对象的同学、战友,走访了考察对象曾经的同事、邻居等,提高了考察的覆盖面。三是推行“两圈”考察。对考察对象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实行同步考察,有选择地听取与考察对象有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和周围邻居的反映,深入了解“八小时以外”的表现。去年,我们根据对群众的考察了解,对1名生活圈不健康的干部取消了考察资格。四是实行联审考察。建立由纪委、政法委、审计局、计生局、信访局等部门组成的干部“联审”信息网络,对考察对象进行联合审验,合格者方能列为提拔对象,凡反映有问题的,在查清实情前暂缓提拔,切实防止干部考察失真失实和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问题。去年,先后有2名同志因为“联审”不合格,而被取消了提拔资格。
四、创新干部考核方式,树立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
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把扎根基层、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坚持科学发展、关注民生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营造决不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人吃亏受屈的良好氛围。一是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去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出台了《惠民县关于进行干部干事创业实绩备案的暂行办法》,考核干部实绩既看经济建设情况,又看反映社会发展情况的民生状况;既看GDP增长情况,又看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结果,又看个人主观努力程度;既横向看名次,更纵向看增幅。二是改进考核办法。坚持组织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把群众的口碑作为衡量干部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干部的日常表现最能反映其真实的面目,去年,我们为全县每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386名后备干部建立了日常考核档案,使考核从工作向生活延伸,从定期向平时延伸,改变了干部不提拔不考核的倾向。三是健全鼓励埋头苦干的机制。对起点低、基础差,在贫困、落后、偏僻乡镇及在缺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的地方工作,但经过努力仍取得一定实绩的干部优先任用;对付出艰辛努力但由于种种非人为因素导致实绩不突出,或短时间内难见实效的干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决不能让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人吃亏受屈。去年以来,有8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同志被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13名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同志被提拔重用,5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同志被选拔到县直部门任职。四是实行干部责任追究制。强化干部为民履责的意识,打破“不犯错误不下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干部使用模式,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疏于理事、工作不负责任,只顾眼前利益或不计成本、盲目投入等高成本低产出等现象给予严肃批评,对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从而切实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