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瓶颈及对策
发布时间:2008-09-27 13:30:00 访问次数: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事局局长 安 宇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干部监督制度化建设是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的有力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干部监督全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推进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拓宽工作思路,寻求破解办法。
一、制约推动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瓶颈
制度建设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承接型”的活动,多数新的制度由原有制度在使用与探索中改良而来,凭空创新,拔地而起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它的成长与出现需要一种相对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良好的制度建设环境和氛围一般能产生出好的制度,相反则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脱离现时的所谓的制度。笔者认为,当前制约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层次的支持度,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制约力量。一项制度在酝酿、成型和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大多数情况下这项制度的建设便会夭折在萌芽状态。
普遍的“期待心理”,是制约制度建设的又一大原因。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制度都是中央以及上级制度文件上的一种延伸,长期在这种制度建设方法的引导下,导致了基层组织部门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一种“期待心理”, 大家都在期待着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而忽视了制度的探索与创新。
现行制度的公信度偏低,也是制约新制度建设的一个方面。现在有好多制度看起来非常好,可真正在监督上起效果的并能够长效保持的很少,这样就产生了现行制度公信度偏低的现象,导致干群对新制度的探索与实施产生一种消极抵触思想,认为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际意义,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制约了制度的再建设。
二、阻碍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原因分析
干部监督问题涉及面虽然比较宽,监督的内容较多,但是监督还是主要针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触及的是领导层次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建设自然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进行一些突破,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制度就成为一种口号。
同时,在现行制度的执行方面,更多的是存在注重形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行制度的公信度偏低,也就是说,当前自觉抓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氛围还未真正形成。一方面表现为极少数领导干部认为被别人监督会影响自己的威信,不便于开展工作,因而不太愿意接受监督。另一方面表现为极少数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认为监督别人是给人小鞋穿,最终影响自己的选票和前途,因而不太敢于开展监督工作。另外,有的职能部门认为自己在同级班子领导下工作,“饭碗”在他人之手,监督会影响自己的“饭碗”,因而不太敢于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开展监督。这些现象造成口头讲监督多,实际抓监督少;表面抓监督多,深入抓监督少;形式上抓监督多,抓实质性问题少。所以,在这样一种监督制度执行氛围下,新制度的建设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玩虚的,换汤不换药”,不被认同,致使制度的探索和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后劲不足。
三、破解制约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对策
突破制约干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瓶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会一时就能解决,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环境,在实际工作中,精心思考,不断实践,循序渐进,不断破解。
建立教育引导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教育和引导两个方面入手,强监督思想的灌输,营造监督氛围,让领导从不愿接受监督到愿意接受监督,让干部群众漠视干部监督到重视干部监督,重塑干部监督的信念,从而为新制度的产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为新制度的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制定监督信息受理处理机制。要发动群众、社会来监督,从扩大监督的公开度入手,建立规范的监督信息受理处理机制,做到受理及时、处理公开、办理稳妥,努力提升干部群众对干部监督制度的公信度,为新制度的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引进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对在制度创新上出成效的基层组织部门加大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励促创新,以成效出成果,提高创造的原动力,积极提升基层组织部门的创新自主性,从而为新制度的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干部监督全过程,切实加强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制度建设的实效,从而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