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03-03 10:46:00 访问次数: 中共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钟用洪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这对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事关重大、意义深远。剖析当前农村党支部存在后进与先进之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各村地理条件不同,又有各自发展基础不一等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村党支部战斗力的差距,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个体素质的差距。结合村党组织和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有关情况,笔者对泰和县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作了些调查与思考,现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现状与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县大部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村党支部书记事业心、责任感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强,群众满意率较高。但也客观存在少数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差,支部书记缺乏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缺乏带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力等。具体表现为:
1、从村党支部书记的队伍结构来看,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难匹配。从年龄结构来看,全县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为47.8岁,其中50岁以上153人,35岁以下31人。村支书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大部分村支书缺乏敢闯、敢干的竞争意识,工作中谨小慎微、安于现状,守摊子的多、创新业的少;从文化结构来看,全县村支书大专以上学历30人,占10.1%,中专及高中学历123人,占41.4%,初中及以下144人,占48.5%。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相对偏低,导致村党支部书记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能力偏弱,在工作中总处于“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从发展能力方面来看,全县48%左右的村党支部书记家庭人均收入居该村上游水平、20%左右的处于全村平均水平。接受新生事物的滞后、发展能力的偏弱、家庭生活水平的低下,导致村支书说话“底气”不足、人格魅力大打折扣,其号召力与威信难如人意。
2、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双重身份来看,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难处理。村党支部书记既是农民,又是村干部,这一双重身份,决定村党支部书记肩负着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份”责任。在农村,农民群众最盼的是富裕,最想要的是服务,而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忙于家业兴富,无暇顾及村级集体,有的奉献精神好,富了“大家”却穷了“小家”,要做到统筹兼顾确实不易,因而就更难达到个人致富与群众共富相协调、相统一。
3、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性质来看,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难统一。村党支部书记既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上级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又要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对上是千头万绪的工作,对下是千家万户群众的利益。税费改革后,建设新农村成了村支部书记的中心工作,然而有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强烈的愿望,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而目前县、乡两级财力有限,全靠政府投入不太现实。这一过高的期望与政府有限的投入之间的矛盾,导致群众对政府有微词,有时村支部书记就成了“出气筒”。村党支部书记总是处于问题的中心地带,站在矛盾的“风口浪尖”,总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和“内急外患”的滋味,使村党支部书记“消得人憔悴”。
4、从村党支部书记的社会地位来看,享有权益与承担责任难对等。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干部,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等重要责任,真可谓“肩上担子千斤重”。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的落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在岗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奖金水平还较低、保障机制难配套,因而导致村党支部书记的付出与享有的权益不对等。同时,由于财政有限,各级党组织对已卸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政治上、经济上也只是蜻蜒点水式地予以照顾,从而在一定程序上降低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荣誉感。另外,当前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乡镇的职权有所削弱,村一级就不言而喻。这一权力的相对削弱与责任的不断增加,确实让村党支部书记左右为难,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有钱有物不如有个好支部,给钱给粮不如给个好支书”。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事关农村的发展大局,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事关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因此,从发展农村实际需要出发,选配好一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认为:
1、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标准上,既要把握共性标准,又要体现个性特点。所谓把握共性,就是要遵循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把公道正派、有心有力为民办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共性标准来把握。同时,也应考虑到各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同情况的村,群众所期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要求也有所差别。因此,在选配村党支部书记时也要因村制宜、因时制宜,体现个性特点。如当一个村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时,就应侧重选配一个开拓创新精神强、市场经济意识浓的“当家人”;当一个村的个私经济较发达、个私企业较多时,就应侧重选配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当家人”;当一个村社会矛盾复杂、社会治安不稳定时,就应侧重选配一个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擅长处理复杂矛盾的“当家人”;当一个村的特色产业明显、产业初具规模时,就应侧重选配一个开拓市场能力强、农产品流通经验丰富的“当家人”,等等。
2、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任方式上,既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要强调群众公认。目前,大部分乡镇党委在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来选任村支部书记,确保了贯彻组织意图不走样,这方面把握得较好。这无疑是正确的和需要的,但是确没有把群众公认这一原则放在应有的位置来认真对待。由于选任的视野不宽、途径不广、形式不活等原因,导致一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群众公认程度较高的党员并没有被选任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离群众的要求有差距。因此,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更应注重体现群众公认的原则:一要更新“选”的观念。积极树立“选好了一个支书,是村民的福份;选错了一个支书,是村民的灾难”的思想,把群众的要求摸清摸准,真正把“群众眼中的能人”、“群众心中的正人”选任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二要拓宽“选”的视野。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不能老是瞄着本地的,盯着身边的,看着熟悉的,而是要打破党员的行业界限、职务界限、地域界限,采取外聘、下派、内选等方式,不拘一格选人才,力争做到党委所选的就是群众认可的;三要改进“选”的方式。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乡镇党委在确定拟任对象前,既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又可开展党内竞选活动等形式,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尽最大可能确保所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党组织满意、群众满意。
3、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上,既要遵循从严要求原则,又要讲究以人为本。村党支部书记既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无疑在教育管理上应按照党员、干部的“双重”标准,从严要求。同时,由于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都是农民,他们不但要带头致富,还要带领群众共富;他们不但要处理好家庭事务,还要处理好繁杂琐碎的村级事务;不但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身边的人;不但要处理家庭矛盾,还要调解好邻里纠纷。他们比普通农村党员奉献得更多,比其它村干部工作更艰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了许许多多。作为农民,他们固有的小农思想、宗族意识等时时处处总会潜意识地影响自身的言行。因此,在对村党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中,既要着眼于党员、干部的实际,遵循从严要求原则,又要从村党支部书记“农民”这一身份出发,贯彻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多些鼓励引导、少些批评指责;多些人情味、少些官本位。
4、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激励机制上,既要倡导奉献精神,又要注重人文关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干部,常年工作、战斗在农村第一线,担负着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上级组织的工作任务,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等重任,任务重,难度大,工作辛苦,但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集体经济的薄弱等因素,他们的工资报酬、奖金福利等方面显然与他们的付出不对等。因此,要在村党支部书记中大力倡导奉献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组织的关爱之情。目前,大部分村党支部书记认为缺少的不是金钱、物质,他们最希望和盼望的只是在过年过节时上级领导的一次走访慰问,在病痛时期上级领导一句关爱的话语,在困难时期上级组织的一项扶持,在收获时期的一句良好祝愿,在孤立无援时上级组织能为他们作一个坚强的后盾。为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定期走访慰问村党支部书记制度,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创业基金,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创业“绿色通道”,等等。在政治上提高待遇、经济上保障报酬、工作上提供支持的同时,生活上给予关心,让村党支部书记感到工作中有“劲头”、经济上有“甜头”、政治上有“奔头”、事业上有“干头”,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