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村级组织发展能力的思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9-03-05 08:47:00 访问次数: 刘 羽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村级组织处于最基层,一直肩负着引领本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任。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中,如何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恩施市来看,2002年10月,恩施市在全州率先实施村组合并,全市村级组织合并为188个,精简了组织设置和村干部职数。合并后的村级组织人口增多,管辖范围扩大,加之新农村建设任务重、要求高,这些都对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调查发现,全市村级组织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偏低;二是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程度不高;三是村级组织服务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因此,如何抢抓机遇,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村级组织的发展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建立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着手,全面提高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
一、以“长宽高”为标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调查发现,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将近80%的比例,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致富思路、门路不宽,文化程度偏低,政治及科技素质不高,导致自身无能力,难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难以成为落实工作的先锋和群众致富的榜样。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快培养“长宽高”复合型、立体型农村党员干部。即通过培养锻炼,把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培养成有一技之长、致富思路和门路宽、政治素质和科技素质高的复合型、立体型人才,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1、增强意识,明确责任。一是要充分认识实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高素质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速农村生产发展,关键是实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高素质化,做到“有人管事”,并且“有高素质的人管好事”,使他们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学用科技的带头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二是要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培养责任。农村党员干部培养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党校及涉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指导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养工作,乡镇党委承担具体的培养职责,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2、分层培训,分类指导。一是要完善培训内容。要以大中专院校为依托进行高层次学历培训,抓住国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这一机遇,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要以科技示范基地、“双建双带”基地(公司)为场所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农村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村组企业(实体),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要以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加强专业化培训,努力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并尽可能把支部建在协会或产业链上,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专业化知识水平;要紧紧抓住全省将在3年内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这一机遇,建立健全农村致富和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整合好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创新培训方式。一方面,要从外面请农村实用技术专家讲座,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的培训学习,把一技之长作为他们的必修课;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组织他们到邻近乡村或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宽他们的致富思路和门路。还要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加强党的知识培训,开展党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3、加大投入,激励推动。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各乡(镇)、村要层层制定“长宽高”型农村党员干部培养责任目标,包括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切实保证培养任务的落实。二是加强师资力量。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高校教师、退休干部等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活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人员为主的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培训教师队伍。三是完善培训设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党校主阵地,着力健全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不断壮大和规范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利用项目建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市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的预算指标,同时整合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所需的经费投入。五是实行考核奖惩。把“长宽高”型农村党员干部培养工作作为考核干部实绩、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完不成培养任务的基层党组织,不能评为先进;党员干部没有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的,不能评为优秀党员。
二、以规范化为要求,全面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村级组织建设还存在两委关系不顺、党员发展滞后、后备干部乏人、阵地建设后劲不足等问题,全市村级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整体水平。
1、抓住关键,规范村“两委”班子。一是要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继续加大选派国家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党建指导员的工作力度,通过他们的工作实绩引导和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切实把村党组织建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二是要加强引导,协调好村“两委”关系。加强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执政观念,自觉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和村委会要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好务。三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配套组织,按章理事。要依照党章和有关法律、条例,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兵、妇女、共青团、民调等配套组织,并建立健全相关职责和制度,规范运行。
2、打牢基础,规范党员教育管理。一是要加大发展优秀青年入党的工作力度。要敞开入口,按照“三培双带”先锋工程的要求,加强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确保每个村每年有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每年新发展党员1名以上,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二是加大党员管理力度。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认真开展好党员评议工作,敞开出口,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三是探索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形式。深入推行“一会一户”(党员互助会、党员活动中心户)农村党建工作模式,要经常组织无职党员开展政治思想和农村实用技术学习,提高“双带”能力,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重要会议,听取他们的意见,为他们设岗定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3、找准定位,规范干部培养管理。一是拓宽干部来源渠道。要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创新能力、有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进班子。对村支部人选的产生除推行“两推一选”和跨村任职外,还可以选拔部分国家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复退军人、农村致富能手进入支部班子。二是放手培养后备干部。要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抓紧抓实。要求每个村选拔1—2名后备干部,列入乡镇党委统一管理,统一建档,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要大胆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成长。三是规范干部管理制度。要全面推行村干部履历管理制度,为村干部建立规范化的人事档案,对村干部的管理实行民主评议制、目标管理考核制,并将结果与干部任用、工资待遇挂钩。
4、突出重点,规范村级组织建设。一是规范基础配套设施。要在完成村级组织活动主阵地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民事调解室、计划生育活动室、图书室、村务党务公开栏、干部食堂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将沼气池引进村委会。硬化、绿化、美化室外院落,配齐室内相关设施。切实增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整体功能,为党员干部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奠定基础。二是规范软件设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制作上墙,统一制作“一册一志四卡五簿”,规范村级党组织活动。利用电脑、档案柜等设施,建立村级经济发展、党员基本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村情信息库,并随时更新,为村民议事决策提供依据。三是规范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要以村级活动阵地为平台,规范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工作制和24小时值班制及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使村级阵地成为村级组织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真正把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成“议事中心”、“活动中心”、“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村民之家”。
三、以“三级联创”为载体,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级联创”是统揽农村党建工作的良好载体,要以创建“五好”村党组织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健全管党责任机制。一是要强化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的管党责任。各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树立强烈的管党意识,切实担负起管党责任。要明确乡镇党委抓村级组织建设的直接责任,将乡、村两级党组织和书记的责任、目标、任务、奖惩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把手”总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责任网络。二是要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要建立党委挂帅、其他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市、乡镇党委要将村级组织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市、乡各部门,实行领导蹲点、单位包村、队员驻村,一年几年不变,既包基层组织建设,又包经济发展,不达目标不脱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