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组织部长的“轶”闻“趣”事
发布时间:2008-08-19 08:27:00 访问次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委组织部 张柏光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廖方顺,是连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他在连城工作6年间,以凡事注重个“实”字而传名,可在办“实”事的同时,也留下一些“轶”闻“趣”事。
一幅奇怪的“地图”
走进廖方顺的办公室,就会看见右面墙上挂着一幅奇怪的“地图”,上面或红或绿地标着全县17个乡镇、240个村(社区)所处的位置,虽然有些褪色,在上面仍然能见到一个个奇怪的标记。原来,这是张“连城县基层组织建设示意图”,上面奇怪的标记是他到各村调研后留下的记号。连城是个省级贫困县,他上任时,240个村(社区)中,有的无村级活动场所,即使有,破烂待修的为数不少。“基层组织要有活力,没个活动场所怎么‘活’得起来?”他上任后的第一“招”,就是建村级活动场所,按照“新建一批、维修一批、完善一批”的思路,6年多时间,就修缮和新建了一批村级活动场所。难怪,那张奇怪的“地图”上,已有100多个村被他标上重重的“△”号。建好村级活动场所后,他又一直在寻求一“步”农村党建与经济结合的“好棋”,在进村入户,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协会+支部”的农村党建新模式,先后指导组建新泉美食、罗坊茶叶、朋口兰花等12个产业协会支部。那张“地图”上,又多了12个“☆”号。2003年7月,他看到一部分农村困难党员“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严重地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他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会,65个有条件的村都建起了这样的“小银行”。那张“地图”上,又被标上65个“○”号。
一场成功的“做媒”
廖方顺有着较强的大局意识,不仅把组织工作放在经济建设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还经常教育干部要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从上任的那天起,他围绕组织工作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出台了不少好制度,制定了不少好办法。特别是2006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抓项目、上工业、促发展”的工作导向后,他把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和党建工作向“工业立县”的重心转移,围绕如何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企业服务下了一番苦功、花了一番心血。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项目难申报,手续太繁琐,服务不到位”的实际,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他主动当“媒婆”,向县委提议并组织开展了“百干挂百企”活动,精选出100多名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服务意识强的干部挂钩规模企业,当好宣传、联络、服务、指导、协调“五大员”,进一步优化了连城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外商到连城投资兴业。今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建设性地提出开展“双联两促”活动,安排县直单位联系企业、干部联挂企业。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企业主的好评,不少企业主都说:“廖部长这个‘媒婆’啊,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
一次风趣的“领奖”
廖方顺常说:“有创新才有活力,有创新才有发展。”这几年,连城组织工作创新项目一次次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与他的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上任之初,该县组织工作一直居于全市末位,原因是缺乏工作活力。廖方顺找到这一问题的“症结”后,大兴调研之风,大造创新之势。2002年下半年,他针对发展党员工作“入党发展对象少、上报预审数少、发展党员数少”的“三少”现象,经几番讨论,数易其稿,推出了发展党员过失责任追究制度,迅速扭转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被动局面。当他从市委组织部领导手中接过“组织工作创新项目一等奖”的奖牌时,风趣地说:“这创新真好,既能促进工作,又可以拿奖牌,一举两得啊!”逗得全场的人都笑了。这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2004年的“实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听证会制度”、2006年的“政绩清单公示公议制”,都摘取了“一等奖”的“桂冠”。
一起艰难的“搬家”
投资5000万元的百花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该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要把这个“家”从县城“搬”到24公里外的一个工业集中区。选谁来负责这个项目?县委看准了廖方顺的实干精神,毅然将这副“担子”搁在他的肩上。一个几千万的项目,既要选址,又要征地,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他去协调、去解决。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从未在企业任过职的人来说,还真是个“门外汉”。为此,他潜心研读,很快就把百花异地技改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熟记于心。选址,他陪着公司总经理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征地,他几十次奔波于县城与厂址之间;厂房设计,他亲自到现场察看;设备安装,他每天用电话询问进展。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当好一个“搬运工”,现场办公不下50次,解决的问题超过了上百个,这家企业终于在去年底如期建成并投产。
一次难得的“发火”
2005年6月,一场暴雨将姑田镇上余、下余两个行政村通往镇里的唯一公路冲毁了几十处,五百多名群众在山内一堵就是十多天。现场指挥抗灾的廖方顺,当听到村里几百名群众因20多公里的公路无法通行、缺少生活用品的消息时,一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在场的镇领导看到他焦急的样子,都劝他不要着急。没想,一向不爱发火的廖方顺这时却“发火”:“不急?那里面住着的要是你们的父母,你们会不着急吗?我不知道你们的心里还有没有人民群众!”镇领导见廖部长真的生气了,马上安排一批人马上街采购生活物资,挑上几个人去探听邻县小陶镇通往该村的便道通不通。当镇干部绕道60多公里将群众急需的生活物资送到了受灾群众手中时,不少受灾群众都含着泪说:“廖部长送来的不只是几斤米、几桶油,他还送来了爱民的一片心哪。”这以后,他坐阵指挥,马不停蹄地筹划水毁公路的修复,与镇村两级干部一道筹措资金400多万元,修复并硬化了这条村道。公路通车的那天,沿途的群众都自发地放起了鞭炮。
一次善意的“耍赖”
人们都说,廖部长办起事来风风火火,但也有“耍赖”的时候。2004年,他在一次去老干局现场办公时,原外贸公司离休干部于瑞章反映自家的住房已忧危房,请求帮助找个栖身之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能让老干部的日子过得不舒畅。”为这,他一连几天都为解决于瑞章老人住房问题而奔波,好不容易为老人找了两处住房,可倔犟的老人根本不领这个情,离城远了点的,老人借口年纪大不肯搬,面积小了点的,老人说他的待遇不该待在这么小的住房。按常理,对这样的“倔老头”完全可以撒手不管。可热心的廖部长却毫不厌烦,一有空就继续为其打听房子。当听说县委宿舍腾出一套符合老人要求的住房、但已安排给一位在外租房多年的干部时,他开始“耍赖”了:“不管已经安排给谁,这套房子我要定了。”在他的热心“撮合”下,于瑞章老人终于住上了满意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