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我从农民到组织干部的“三级跳”
发布时间:2008-08-19 08:24:00 访问次数: 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区委组织部 张青山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1970年,我出生在阳泉市郊区荫营镇南窑庄村。父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们从小教育我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我的爷爷是共产党员,他常对我说,你是国家的人,从小就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好报效国家。这对于我今后的成长影响至深。
其实,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辜负了爷爷和父母的期望。1988年,参加完中考补习班后,我并没有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考上中专、跳出农门,和多数毕业生一样回到了农村,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在农村一干就是16年,先后担任过村矾石矿职工,耐火材料厂技术员、技术科长、技术厂长,村党支部委员、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等。2004年8月,我参加山西省阳泉市第三期公开招考国家公务员考试,被录用为阳泉市矿区桥头街道办事处科员。2005年2月,我被借调到阳泉市矿区区委组织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资料组”工作。教育活动结束后,我被留在组织部组织科工作。2008年5月,正式调入区委组织部,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组工干部。就这样,我经过20年的“助跑”,完成了从“农民”到“街道干部”再到“组工干部”的“三级跳”。
了解我经历的人,往往会以好奇、羡慕的态度询问我是怎样从一个初中毕业的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国家公务员的。回想起我的成长经历,我感慨万千。特别是进入组织部工作的3年多时间,我感触良多。我一直想,到底自己是凭借什么,通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由农民变为国家公务员,又成为组工干部。仔细想来,我觉得我的成长得益于拥有“五颗心”。
自强不息的进取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的路由千万条,但走好哪条路都必须有自强不息的进取心。1990年,在村矾石矿工作了两年的我,时而处在一种空虚、寂寞和失落包围之中。矾石矿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年四季穿不上干衣服。每天每人要搬运10顿左右的矿石,加上是高温作业,夏天,衣服被汗水湿透,冬天也被汗水湿透。我时常问自己“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生活下去吗?”那段时间,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法律、文学、历史,拿起什么学什么,只是基本都是些零散的知识,没有规律、不成系统。直到1991年,我才在朋友的介绍下,参加了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段的课程。
现在想来,连我自己都为那时候我的学习劲头感到吃惊,甚至不可思议。我一般上的是上午班,工作时间是早上5点到下午1点。中午回家,吃饭、洗涮之后,我基本就不出门了,最迟2点就坐在书桌前学习。说是书桌,其实就是家里的缝纫机。我把所学习的每门课程做了严格的计划,每天必须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我给自己定的学习时间是到晚上12点,有时实在困极了,也坚持着不让自己睡觉。第二天看到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竟然写着“太困了,明天补上吧”的字迹。我家住农村,离市里自学考试辅导站有15公里的路程,每年两次的考前集中辅导,对于我便成了一个难题。辅导多数是在晚上,没有班车,我就骑自行车去。7点钟开始讲课,我5点就从家出发,到了那里,教室门都没有开。不知情的人以为我家最近呢。那两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到了学习上了:除夕夜,一家人都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我急匆匆吃过饭,就独自跑回自己的书桌前;村里过庙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我连个脚印都没有登过;我把一些不好记忆的知识点抄在纸片上,利用工余休息时间悄悄拿出来复习......就这样,我利用2年的时间,拿到了8门功课的单科结业证书,平均分75分,这使得那些面授班的学员大为嫉妒,直说授课老师辅导不到位,没有几个面授班的学员考得过我这个“函授学员”。
知恩图报的感恩心
“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我觉得,有感恩之心,才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才能用努力工作回报组织和社会的给予。1992年10月,村里要派人去学习耐火材料制造技术。我因参加自学考试的“爱学习”的“名气”,和村里其他3人一起,被委派到鞍山钢铁学院化工系学习。我深深懂得,这是村里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那段时间,我成了“委培班”里去的最早、走的最晚的学生,以至于开学一个月后,老师就把“带钥匙开教室门”的“任务”转交给了我。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高中阶段的数理化课程。毕业论文答辩时,我的专业知识水平几乎达到了本科班学生的水平,答辩老指名叫我回答那些应届本科毕业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
之后,我回到了村耐火材料厂担任技术员,用了5年的时间,从技术员干到了技术科长、分管技术的副厂长。期间,我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写出了6篇技术论文,分别在《耐火材料》、《建材耐火技术》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在业内引起了较大反应。1996年我作为全国唯一的村办耐火企业作者参加了国家耐火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和《耐火材料》杂志社联合组织的优秀作者座谈会。1997年,湖南涟源、辽宁大石桥等地的民营耐火企业老板分别来找我,希望我能去他们企业任职,给出的年薪是3万元。而当时一般的机关干部月工资不过400元。但我一直想,是村里培养了我,我不能见利忘义,要用自己所学回报我的父老乡亲。我因此在1998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委员,那年,我28岁,是全区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村干部。同时,我利用业务时间搞文学创作,从1999年发表首篇作品以来,截止目前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50余万字,2003年当选为阳泉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敢为人先的自信心
成功源于拼搏,拼搏源于自信。有个故事对我影响很大:从前,有一头倒霉的骆驼被人捉住了,它几次想挣脱缰绳逃跑,可看看那粗壮的木桩和结实的绳子,它又几次想到:“唉,恐怕我是没有这个力量的吧。”第二天一大早,它终于被人们捆绑的得牢牢固固,当它瞪着绝望的眼睛四处张望时,有一个小孩跑过来看宰骆驼,跌了一交,竟然把那木桩撞断了---原来,那木桩早已朽烂的只剩下周围一层薄薄的树皮了。骆驼后悔极了,“为什么当初我不试试呢?”有的时候,我们就像这头懦弱的骆驼,在还没有开始做一件事时,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艰难,还振振有辞地说:“这叫做不打无准备之仗。”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错过了一些对于我们来说本来就很少的机会。
2002年的时候,市里进行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招考公务员,当时,有不少朋友说我:“你也报名考试吧。”但我想,人家大都是正规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记忆好、基础扎实;我已经三十多了,大专文凭还是十年前自学考试获得的,这些年又一直在农村工作,见的世面也少,我同人家争,能行吗?可是后来等我看到了考试的复习资料时,才后悔了:这些知识对于我来说,不陌生呀。当时我虽然没说什么,心里就暗暗地准备着:再次招考的时候,我一定要报名参加。2004年8月,我以所报职位笔试第一名、面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本人是山西省第一位以农民身份参加考试并被录用的公务员。《阳泉矿区报》、《阳泉日报》、《阳泉电视台》、《三晋都市报》、《山西青年报》、《山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均以“农民考上公务员”为主题做了报道。对于这些,我想说的是,像我这样条件的人肯定不少,我的水平应该与大家都不相上下。我比大家所多一点的,恐怕就是自信了。
守土有责的责任心
“干啥像啥、担啥买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事业责任心的现实诠释。责任是一个人立身与做事的基本条件,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热情。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把工作看成追求和奉献,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既然选择了一个岗位,就要踏实做好。这些年来,我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努力做到更好,至少要比前任好。特别是2005年2月我到组织部工作以来,我时常告诫自己,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能够成为公务员,能够到作为区委重要部门的组织部工作,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领导的关心和信任。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干;既然要干,就要干好,力争做到胜任工作、有所创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单位订阅的 《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是我必读报刊。单位发的学习笔记本,别人两年用不完一本,而我一年两本都不够。现在网络技术发达,网络成了我学习知识的又一重要载体。每天都要抽出相当时间上网学习,对党的政策、法规,国家大事给予充分关注,对于外地的党建等一些新做法,潜心学习,消化理解,为我所用。
我一直想,我都38岁了。如果按照55岁离岗来算,也不过17年时间,除去节假日,除去休闲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真正能在单位上班的时间并不多,真正能用来琢磨工作的时间就更不多了。正是有了这种紧迫感,我非常珍惜组工干部这个岗位,力争“日知其所无”,努力做到每天都掌握些新知识,产生些新想法,挖掘些新东西。我家住郊区,中午不回家,我就把这块时间作为静心思考和整理总结信息、文章的大好机会。2007年一月份,我接任组工信息信息员,当年就在省委组织部《晋组信息》发表信息5篇、《组织人事报》发表信息3篇、《山西组织工作》发表理论文章2篇,《阳泉组工信息》发表信息10篇、《阳泉日报》发表信息2篇、理论文章1篇,《阳泉论坛》发表理论文章4篇、《阳泉工作》发表理论文章1篇,《阳泉矿区》发表信息58篇、理论文章14篇,主管的信息工作获得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为近年来我区组工信息工作在全市的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我区的组工信息工作再次取得突破,名列全市第一、在全省119个县区中并列13名。
淡泊名利的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