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组织部跟班期间的几段小插曲
发布时间:2008-08-21 07:59:00 访问次数: 中共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委组织部 吴洁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以前对组织部门只是“雾里看花”,跟班期间的几段小插曲,让我更深地了解了组织部门,更近地认识了组工干部,更深地感受到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新形象。
待 客
到组织部跟班的第一天,我就想,组织部是管干部的部门,组工干部是“管官的官”,他们会不会不苟言笑、不易接近?那里的气氛是不是紧张得沉闷、严肃得可畏?
然而,通过与组织部“零距离”的接触,那情真意切的微笑,推心置腹的交流,逐渐化解了我先前的疑虑和紧张。那是我跟班学习的第三天,来了一位查阅干部人事档案的离休老同志。他的腿脚不是很灵便,湖北口音又很重,而且有些耳背,与他沟通很吃力。这时,办公室的小马进来了,看到这个情形,他先递了一杯水,然后仔细地听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耐心地用笔在纸上一字一句与他交流。得知来意后,小马看了看外面骄阳似火的天气,对老同志说:“天气这么热,干部档案室又在对面红砖楼六层,没有电梯。您老这么大年纪,上下楼不方便,还是我替您去查吧!”约摸十五分钟,小马气喘吁吁地赶回办公室,把老同志要查阅资料的复印件完整地递到他手中。老同志看着汗流浃背的小马,感动地连声道谢,直夸道:“小伙子,你辛苦啦!咱组织部同志的素质就是不一样,服务热情周到,说话文明客气,让人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就象在‘家’里一样!”
一种简单的待客之礼,却折射出了一丝缕缕的温馨、一份浓浓的真情!办事的同志喜欢在部里多坐一会儿,多聊几句,也许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家”的温暖!
探 亲
“走,小吴,我们下乡去!”对于没下过几次乡的我来说,今天有幸和部长一同前往大池镇大和村,觉得又激动又好奇。可我听说这个村是在闽西最高山——双髻山脚下的小山坳里,那儿路弯坡陡,泥泞不堪。我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车子一路畅通无阻,一到村口,村里的干部就迎了出来,老村支书激动地说:“雨下这么大,你们还特地大老远跑来看我们,实在让我们过意不去啊!”部长微笑道:“现在路好走了,雨再大又有什么关系呀!”听部长这么一说,性格直爽的村主任用力跺了跺脚下坚硬的水泥村道,笑着对部长说:“ 嘿嘿!有了这条路,出行方便多了,我们打心眼里感谢组织部的帮忙哟!”
他的举动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可把我搞懵了。原以为,组织部门负责干部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组工干部只是熟悉党务、长于识人用人,对于如何为基层办实事、发展经济方面没啥优势。谁知脚下这条7公里多的村道居然是部里帮他们修的。
下午,村主任领我们来到大和竹制品加工厂,并实地察看了反季节蔬菜和黄花梨种植园。一路上,部长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不错,不错!每次来都有新发展、新变化,我心里着实替你们高兴啊!”村主任也乐了,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多方争取资金补助和农技扶持,我们村哪有这般变化呀!”部长笑着说:“现在村民是富了,可富了‘口袋’,别忘了富‘脑袋’呀。”大家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傍晚时分,当老支书站在村口频频向我们挥手送别的时候,我心里油然激起一股暖流,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兄弟对组工干部的信赖。真没想到:一年前,组织部结“穷亲”,“结”出了一桩新变化;今天,组工干部的“探亲”,又“探”出了一份真情感!
风 波
初夏的一天,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来到办公室,急冲冲地要找部长。老人带着情绪的嗓门挺大,“我叫石三旺,在红坊紫安也当了十几年村干部,照理也应该领离职村主干的养老补贴,为什么我就没有?”我一边把他讲的情况记录下来,一边跟他解释:“今天很不巧,部领导都在开现场会,我是新来跟班的,对情况不是很了解。不过您放心,您反映的问题我已记录下来了,我会把您的情况及时向领导汇报,很快会给您答复的。”
下午一上班,得知情况的王副部长马上召集组织股、党管股相关人员,要到红坊镇核实石三旺的情况。临行前,王副部长告诉大家:“让任满三届的离职村主干享受养老补助,是我们区委对那些曾经为老百姓作贡献的村主干的肯定和关怀,同时,也是对现任村干部更好地安心工作、开拓创业的一种激励。如何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到了镇里,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去镇组织办查阅资料、核实情况,一路由王副部长、我、还有镇村干部去石三旺家。到那里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屋里烟熏火燎,药气逼人,老人家正在生火煎药。镇党委组织委员对石三旺说:“三旺伯,我们组织部王副部长今天专程看您来了。”他揉揉被烟熏红的双眼,告诉王副部长:“我家里就是这样,连个好椅子都没有,让您见笑了。”王副部长连忙把他让到椅子上坐下,对他说:“老人家,你上午反映的问题,部里很重视,现在我们特地来拜访你,就是想核实一下当时的情况。”刚落坐不久,厝边邻近的一些村民就围了过来。一位60多岁的村民告诉我们:“当年我们村要建水库,旺叔已经当了八、九年的大队长,后来因为库区移民搬迁,才转过来当我们这个安置点的组长。为了乡亲们能够安置得好一点,他起早贪黑辛苦操劳,从选点、规划到施工、搬迁,为大家操碎了心。现在我们住在这里,日子有滋有味,他的一番苦心没白费呀!”
当晚,我回到部里想要把一篇还没写好的信息稿再改一改,却看到部会议室灯火通明。走廊里,主任告诉我,晚上要开部务会。我心想:石三旺的事情会不会也拿来研究?
第二天一早,陶部长让办公室安排一下,决定亲自到石三旺家走一趟,我也一起随行。在三旺家中,陶部长亲切地对他说:“老人家,感谢你多年来为大家做了这么多工作,考虑到你的家境比较困难,情况比较特殊,部里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你就可以同样享受养老补助了。今天,我还代表部里来看望您,顺便带来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请你一并收下。”听着听着,老人家的眼睛湿润了,紧紧握住部长的手不放,哽咽地说:“组织上还是没把我忘记······”
经历了这场小小的风波,我深深体会到:要树好组工干部形象,光有笑脸、茶水与椅子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每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考 验
“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一个多月后的一次干部考察,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性体验。
部里安排我作为区委考察组成员,参加考察部分拟提任的干部。我们组有一个考察对象恰巧是我过去的一个老领导。第二天,开考察结果碰头会,组长要我试写一个考察材料,竟把我老领导的材料交给了我。正当此时,手机突然振了,一条短信让我一愣:“昨天考察测评情况如何,谁撰写我的考察材料,能否告知?”一看号码,是我原单位领导的。一边是对自己厚爱有加的老领导,一边是组织工作铁的纪律,怎么办?我左右为难,心想还是装着不知道,放一放吧。
中午下班刚进家门,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原来还是那位老领导。他问我:“小吴啊,上午我的信息不知道你收到没有,我民意测评、民主推荐的情况怎么样?还有,可不可以告诉我是谁写考察材料的,要是你写,可别忘了帮我多‘美言’几句啊!”
我掂着组长交给我的材料,犹豫片刻,本想告诉他。刹那间,宣传栏上“公道正派”四个字从我脑中一闪而过。于是,我把刚到嘴边的话收了起来,“违心”地对他说:“不好意思,今天我去铁山镇信息调研,手机在包里,没看到。上午的统计我没参加,具体情况也不清楚,而且,考察材料是由组长安排的,我就更不知道了,真是对不起。”
没有了个人情感的羁绊,我感觉很轻松。虽然我是第一次撰写考察材料,对文体有点陌生,但通过单位同事和群众对他的谈话评价、自己对他的了解,以及他自己的个人总结,好象他的优缺点都摆在我眼前似的。组长看了我提交的考察材料很高兴:“小吴,这个人你‘画’得很准嘛!”
现在,每想起这件事,我就感到自豪,因为我经受住了公道正派“铁”的纪律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