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记忆
发布时间:2008-10-06 09:00:00 访问次数: 中共四川省内江市委组织部 黄敏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不经意间,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已有4年。回眸1000多个忙碌的日日夜夜,那些在磨砺中成长的记忆犹如潮水涌出,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激励着我幸福地工作、快乐地成长……梦开始的地方
2004年5月18日,第一次走进市委组织部,这个让人既感神秘又敬畏的部门。那时,我刚生了小孩才50天。
参与制作的第一部专题片是《走近罗尤发──记隆昌县圣灯镇党委书记罗尤发》。想到自己有9年电视台从业经历,制作了不少专题片,采访后我“趁热打铁”,迅速完成了文稿。送到主任那里,却要求“从头再来”。我的心一落千丈,木然地坐在电脑旁不知如何下笔。既不能写得“高大全”,也要反应人物个性,还要体现亲民爱民,对于党建片陌生的我被难住了!为了让我尽快“上路”,主任找来一本厚厚的全国获奖电教片解说词;副主任翻出部里的专题片文稿和文件资料;部里的同志也毫无保留地指导我。
千方百计挖掘感人的故事,反复10余次拍摄一组镜头,在几百分钟素材里搜索最经典的画面,长时间面对电脑的眼睛胀痛得快要爆炸!历时一个多月,专题片终于“出炉”,“七一”期间在四川电视台展播,并作为《四川党建》声像教材在全省发行。
拼命三郎
到市委组织部后,我的第一任科室主任张明有14年部龄,人称“拼命三郎”,工作精益求精得近乎苛刻。
2005、2006年,是电教中心任务最重的两年。张主任同时担任电教中心主任、先教办副主任和远程办副主任,他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成了“三教教主”。玩笑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2005年初,张主任陪同领导到县(区)讲党课的途中出了车祸。昏迷前,他用微弱的声音交代先教办同志相关工作却没有通知家人;观察期,他请人记了20多项的当前工作交给先教办;稍微好点,他居然昂着脖子、打着夹板出现在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事迹报告会场。
2005年夏天,张主任被临时抽调到中组部修改材料,制作创优片参加全省评比的任务就落在了黄主任和我的肩上。专题片的主人公是58岁的市中区白马镇司法所所长黄银成。面对镜头,他“应对自如”,少不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还安排了家庭宴、父子谈话、即兴演唱等场景,我们跟拍了几百分钟的素材。张主任中途回到内江,看完素材后阴沉着脸,“这样拍能获奖吗?主人公镜头感好,可语言不行,你们要注意引导。”没有过多批评,我却感到无地自容。那晚,黄主任和我把素材看了若干次,决定全部重拍!
我们用两天时间熟悉了黄银成的工作,并有目的地跟拍。关心劳教人员,协调处理尖锐矛盾,照顾38年来一直患病的妻子,黄银成一身汗一身泥;我们也俨然成了“拼命三郎”,不分白昼、不分天晴下雨、不管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只要能拍到我们需要的场景再苦再累也值。那些日子,我们每天都在捕捉精彩的瞬间,每天都在被感动,于是就有了获全省一等奖的专题片《老百姓的“管家婆”》。
珍贵的情意
2007年初,电教中心全体总动员,通宵达旦奋战5天,制作了内江军分区15分钟的电视教学课件《营房安全管理与防范》,获得了省军区、内江军分区的高度赞誉,内江军分区专程送来了一面写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锦旗。
2007年夏天,我们拍摄人物专题片《家园》,反映隆昌县胡家镇凤凰村主任李清容在特大洪灾面前,不顾自己患病和岌岌可危的家,倾力营救村民和帮助村民重建家园的故事。为了拍摄她和家人相处、夜深人静时同患脑瘤的儿子倾诉的场景,我们从下午一直拍到深夜11点多,感觉饥肠辘辘,全身酸痛,眼睛也有些模糊。回家的路上要经过几口堰塘和稻田,稍不注意就会跌入水中。坑坑洼洼的田坎路考验着我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眼睛深度近视的人,我艰难地摸索着前行。突然,一束微弱的亮光照在我脚下,原来是黄主任和小李用手机给我照明,我的眼睛湿润了……
在4年时间里,我专题采访了50余名共产党员,撰写了8万余字的专题片脚本。2004年,我们制作的专题片首次获省政府二等奖;2005年,人物专题片、农科片均获全省组织系统一等奖,这是我市电教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次;2006年,电教中心成为全省远程教育教学课件制作基地。
无法忘记,每次制作创优片,大家加班熬夜辛苦而快乐的情景;无法忘记,持续感冒的那个月,大家只能把空调开成吹风状态,陪我鏖战酷暑的情景……
或许,我不是个好母亲,儿子四岁,我接儿子放学不到20次;也不是个好女儿,母亲生病,我常常不在她身边还把照顾孩子的重担交给她;但我深知,自己是名组工干部,甘于奉献、只争一流是我们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