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科学性
发布时间:2009-01-20 09:18:00 访问次数: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斯鑫良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浙江省于2008年9—10月开展了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共推出省直单位副职领导职位、处级领导职位和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职位119个。整个竞争性选拔工作,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这次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是浙江省省一级层面自1986年开展公选以来的第10次公开选拔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实行多层面多类别联动,提高选拔工作的整体效能。这次竞争性选拔的职位,涉及省直单位领导干部、处级领导干部和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三个层面,其中省直单位领导职位又分为省级机关、高校领导干部和省属企业领导人员三类,部分职位定向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选拔,层次跨度大、职位类别多。工作中坚持统筹安排,联动开展。一是坚持统分结合、有统有分。具体采取“五统五分”的形式:省竞争性选拔办公室进行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动员部署、统一公告宣传、统一网上报名、统一组织笔试;分别资格审查、分别命题阅卷、分别组织面试、分别组织考察、分别决定任用。二是注重整合工作力量。注意报名、笔试、面试和考察等关键节点的衔接,重视发挥市县和省直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了竞争性选拔工作的合力。三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有报考人员都实行网络报名,进行网上资格审查、成绩公布、准考证下载。通过联动选拔,整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选拔工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重视面向基层选拔干部,形成在基层培养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这次竞争性选拔确定省农办副主任、省环保局副局长2个职位定向具有一定任职年限的县(市、区)党政正职选拔,15个处级领导职位全部面向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街道)党政正职选调,66个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职位全部面向县、乡两级机关正科级以下职务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选调。同时,在报考资格条件设置、考试和考察工作中都体现注重基层工作经历、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导向,如笔试、面试中加大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评了解;在省级机关副厅级领导职位考察中,“基层工作经历”在“个人基本条件”量化指标中的权重达到了20%。大家反映,专门列出职位面向基层选拔,体现了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有助于形成在基层培养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的良好导向。
创新命题思路和考试方式,提高人才遴选的质量。突出实践性、灵活性,注重对报考者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改进命题思路和考试方式。一是笔试体现能力导向。根据职位类别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制”笔试试卷。笔试全部采用主观开放题型,以闭卷方式进行,除安排案例分析、情景或实务模拟、策论等题型以外,引入视听问答,涉及科学发展观、现代经营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等实际问题。二是改进面试方式。面试着重了解报考者在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对选拔职位的适应程度,采取专题调研、竞职陈述和回答问题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结构化评分。面试前,集中安排时间到相应的县(市、区)、企业或高校开展调研。三是设立群众评委组。改进面试评委组成,设立领导专家评委组和群众评委组,评分权重分别为70%和30%。每个职位的群众评委为20人,由所在单位系统省市“两代表一委员”、处级及以下干部和其他有关方面代表组成。
实行定性考察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增强考核评价的准确性。竞争性选拔干部实行量化评价,内容包括考察对象考试综合成绩和考察综合情况两部分,按各占50%的权重,合成综合量化评价分数。制定考察量化评价办法,考察综合情况由考察对象基本条件、群众评价和考察组评价三个方面组成,权重分别为20%、30%、50%。其中,考察对象基本条件包括任职时间、领导岗位经历、基层工作经历、年度考核和奖惩等指标;群众评价包括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和民意调查等指标;考察组评价包括集体分析评分和考察组个人评价评分,并根据不同类别领导职位特点,分别确定相应指标的权重。各考察组在定性考察基础上,对考察对象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考察情况和综合量化评价得分进行排序,提出任职建议人选。从实施情况看,量化评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考察对象的综合情况,有利于同一职位不同人选的分析比较,实现了竞争择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
注重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全过程公开选拔工作信息,全方位监督选拔工作情况,认真保障和落实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四权”。在媒体发布报名、笔试、面试和考察等情况,通过答记者问等形式解答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使大家第一时间就能获取选拔工作有关信息。探索面试实况电视和网络直播,选择两个职位在浙江卫视、浙江在线进行现场直播,中国网、央视网、新浪网等网站进行了链接直播。组织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组织工作监督员参与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各环节的监督,试题命制环节2名监督员进行实时监督,笔试环节监督员实行分区巡查监督,面试环节组织23名监督员对面试工作进行现场监督,考察环节安排3名监督员全程参与考察工作。另外,还邀请监督员和新闻媒体记者参加竞争性选拔工作有关会议。通过全面公开和加强监督,广大干部群众从中看到省委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更多地了解组织工作,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实践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示
这次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整个过程始终坚持扩大民主,坚持提高透明度和公开性,坚持竞争择优,致力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探索了许多有效的做法,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把树立良好用人导向作为基本前提,营造“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的环境,着力为科学发展建队伍聚人才。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怎样用人,对广大干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启示我们,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加大从基层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的力度,完善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把推进干部工作民主作为根本取向,有效落实群众“四权”,不断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有序参与。在面试工作中,每个评委组都组织群众代表,直接参与评价打分;在考察过程中,组织群众进行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和民意调查,明确群众评价在考察量化评价中占30%的权重,切实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参与权和选择权。竞争性选拔工作启示我们,提高干部选拔工作的民主,关键是建立并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的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真正让人民群众为选人用人把好关。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把增强干部的能岗相适度作为重要标准,改进测评和考核评价方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直面以往公开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围绕选准选好人才,提高能岗相适度,在各个环节都作了改革探索。这就启示我们,促进真才胜出,提高干部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必须构建“以素质能力为取向、以岗位职责为要求、尊重个人意愿”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能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把增强公开性透明度作为客观要求,打破干部工作的神秘化和传统思维的束缚,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这次竞争性选拔工作,打破干部工作神秘化和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各种形式公开发布信息,实行全程监督,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这启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干部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用等各个环节的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公开发布制度,彻底摒弃“暗箱操作”,以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认可,提高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
三、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浙江省竞争性选拔工作在改进选人方式、提高选人质量上进行了许多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健全竞争性选拔机制,提高选拔工作的科学性,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予以把握。
关于提高考试命题科学性问题。笔试、面试是竞争性选拔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随着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的加大,如何提高试题命制质量,成为竞争性选拔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浙江省竞争性选拔工作中,注重试题的实践性、开放性,突出能力导向,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和好评。提高试题命制质量,必须加强对目标单位和职位的了解,掌握翔实的信息和素材,做深做细职位分析,把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能力体现到测评内容中,切实提高命题针对性。要建立命题工作专家库,重视吸收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促进命题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注重试题命制的后期处理和论证,实现笔试、面试各试题之间的衔接互补,切实提高命题工作水平。
关于公开选拔中群众参与评价问题。这次竞争性选拔在面试中安排群众评委,在量化考察中赋予群众评价权重,是扩大群众参与的有益探索。要注意优化群众评委的结构,合理确定“两代表一委员”、目标职位所在单位人员、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