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发布时间:2009-02-10 14:58:00 访问次数: 王伟力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
听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中讲到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为有为而无为”的观点,笔者很有同感。在老子的许多言语中,前半句大都讲如何“无为”,但到后半句就讲怎么实现“有为”了。老子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典型的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思想。继而他又说道:“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都是以不为而达到有为的很具体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学道理。
我们今天读这番话,不只认识老子学说中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同时对领导干部在如何提升自身品质修养也有启迪意义。
不自见。“见”者,现也。不自见,就是不自我显摆和表现,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劳、身份和地位。领导干部因手中权力所致,不自制就很容易自我膨胀,有意无意间抬高自己。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中国人一向倡导的谦逊美德,而且由于这种自视过高,会被认为是对他人的蔑视。这对于领导之间团结共事、共谋良计、齐心协力干工作无疑是不利的。因此,领导者越是水平高、能力强、功劳大,越要懂得“矜功不立,虑愿不至”的道理,做到“已之虽有,其状若无;已之虽实,其容若虚”。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明”,即清醒明白。一个能够洞明世事、知己轻重的人,做事处人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
不自是。从团结共事角度讲,自以为是,会排斥许多好主张、好建议,使得那些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受器重,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从事物发展规律来讲,领导干部不能只一味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意孤行,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群策群力,只有如此,才能使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所采取的措施更加符合发展规律。唐太宗称帝不久,得十余张弓,做工十分讲究,以为是好弓。后来交工匠勘验,工匠说,这些弓木心不正,脉理走邪,箭出不直,并非良弓。这使得唐太宗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一向以为正确的东西,有时恰恰是错误的。认识世间大事要比认识一张弓复杂得多,因此,多一点自以为非要比自以为是好。
不自伐。“伐”者,自夸也。论语中说:“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示自己的功劳。一个领导者率众取得一些工作业绩,不免有欣喜之情。但是,这种心情最好还是隐在心底,不必喜形于色。喜形于色,过于张扬,不仅反衬出别人无能,也在无意间造成了人际矛盾。大凡品德高尚、气量博大之人,都能做到居功不傲。汉代名将冯异立下赫赫战功,但“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被世人称为“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重新安排各将领职务,配备隶属时,许多官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这就是“不自伐”的人格魅力。
不自矜。矜即傲慢。“不自矜,故长。”就是不自傲自大,就能不断进步。这与现代“谦虚使人进步”的名言是一个意思。领导者权力所致,常常表现为“官大脾气长”,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对此,我们应当知晓台湾学者南怀谨说的一段话:“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就是说,真正有本事的人,既有知识水平,也修身养性到家,所以不发脾气;有点本事的人,知识水平不错,但未修炼到家,所以有些脾气;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能力水平差还要争面子,所以总爱发脾气。这话对我们如何增进人品修养、提高能力水平很有参考价值。
树立好形象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象如何树立,恰恰是越不自以为大,越是保持低调,虚心待人,踏实做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成为形象高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