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
发布时间:2009-02-27 11:55:00 访问次数: 执笔人:马先权(湖北省委党校与黄石市委党校党建方向研究联合课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引言 黄石市中心城区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
黄石市中心城区处长江中下游南岸 ,依山傍水,襟江带湖,是湖北黄石市中心城区,辖黄石港区和西塞山区两个区。其中,黄石港区辖区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4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理区,38个社区。有街道党工委4个,管理区党委1 个,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38个,社区党员3100名。西塞山区辖区面积112.39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40个社区。有街道党工委6个,社区党支部(总支、党委)40个,社区党员5817名。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这就使城市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黄石是一个老工业基地,受计划经济影响深厚,下岗职工党员多,离退休党员多,流动党员多,“两新”组织党员也逐渐增多,使黄石中心城区社区党建在克服困难中推进,在加强力度中拓展,取得了一些经验、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尽管黄石中心城区在社区党建方面作了一些探讨,但实践经验还不多,有的还不成熟,理论研究还没有跟上,社区党建在实践过程中还将遇到大量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因此,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导,特别是以党和国家及社区党建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根据,以黄石中心城区党建实践为依据,根据形势任务与时代发展要求,总结经验,找准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
一、我市中心城区社区党建工作的作法与基本经验
近几年来,我市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社区党建目标的新要求,认真贯彻省委社区党建创新与发展工作精神,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以争创“全省街道社区党建示范区”为契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探索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形式为切入点,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我市的社区党建取得了明显成效,有许多好的做法与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成为全省全国的样板,涌现出了一批像青山湖、十五冶、黄印这样的全国、全省先进、文明社区。
(一)创新组织设置,强化城市社区党建功能。
紧紧结合我市社区实际,以完善基层党组织功能为基础,大胆创新城市社区党组织结构设置,夯实了社区党建的组织基础。
1、不断创新组织结构,初步形成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党员楼长四级组织体系。
从2001年开始,我市中心城区区委着手调整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将街道党委改为街道党工委;打破社区党组织设置固定化、简单化的模式,建立社区党总支(党委);按照区域分布,参照服务功能,分片建设社区党小组。同时街道社区建立了区域性党建协商委员会、联席会,把辖区436家单位党组织凝聚起来,从而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基层党组织格局,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辖区单位党组织为依托的社区党组织体系。2005年,随着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推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两区委在充分讨论研究、开展试点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社区党组织结构和党员管理机制,把党组织建在楼栋上,在两区共78个社区2915个楼栋设立党员楼长,形成了以区委为领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骨干,党员楼长为基础的四级组织体系,其中作为全省样板之一并得到中组部肯定的“以党建带社建”工作模式的青山湖社区,2007年11月,该社区青山路8号楼、延安路3号楼,分别被区委授予“综合治理进楼栋进家庭示范楼栋”、“和谐楼栋”荣誉称号。社区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省级文明社区”、“国家级标兵调委会”等荣誉称号。中组部有关领导前来该社区调研,黄冈、鄂州以及广东省潮州市有关部门先后来该社区取经。
2、理顺功能关系,初步构建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工作模式。
党员服务与党员的教育管理并列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三大功能,在社区党建工作实践中,认真处理好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其中教育主要是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为党员保持先进注入内在动力。坚持分类施教原则,对街道、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坚持带头示范抓“领学”;对社区党员,坚持区别对待抓“促学”;对非公企业党员,坚持科学安排抓“巧学”;对外出流动党员,坚持创造条件抓“送学”;对学习有困难的党员,坚持登门结对抓“助学”。比如,延安路社区积极从完善电教基础设施入手,不断加大社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力度,基本实现了党员电教工作进小区、进楼栋、进家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管理主要是规范党员的言行,为党员保持先进性提供行为标准。坚持实施分别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对组织关系留在原单位的退休党员实行社区与企业“共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待业党员实行“接管”。服务主要是解决党员的困难,维护党员的权利,为党员保持先进性创造必要条件。积极开展分层服务。我市按照“关心、理解、帮助、凝聚”八字要求,面向社区五类党员开展“五项服务”,即,面向所有社区党员开展了党内生活服务,面向困难党员开展登记救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党员开展再就业服务,面向老年党员开展医疗保健服务,面向流动党员开展温馨服务。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市共为党员开展服务47885人次,共免费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再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9109人次,安置下岗失业党员实现再就业4593人次,帮助困难老党员的子女实现再就业987人次,慰问困难党员1599人次,发放救济物资100余万元。
(二)创新服务内容,激发城市社区党建功能。
根据不同党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健全服务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积极为社区党员开展服务,帮助党员解决困难,维护权利,及时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1、抓好“党员楼长”的品牌延伸,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互帮互助机制。近年来,“党员楼长”已经成为黄石社区党建工作的名片,楼长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明显成效。延安路社区在原11个楼栋取得了“一楼两长”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主体,32个党员楼长为依托的社区党员党员互帮互助机制。进一步放大“党员楼长”的品牌效应,增强其影响力,要针对楼栋党员构成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三心”服务,即:及时开展组织活动,使党员思想“安心”;及时解决各类难题,使党员生活“顺心”;及时发挥党员作用,使党员工作“真心”。
2、创新服务工程,拓展党员工作舞台。
为了保障党员工作经费和服务党员经费,采取区财政纳入预算、争取上级以奖代补、社区党员自愿捐助、社会组织及个人赞助、社区服务收入补贴等办法,基本解决了街道、社区两层服务网络的工作经费及服务支出。2003年以来,社区党员服务站每年1000元工作经费及站长每人每月450元的工作补贴均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党员活动经费通过区财政拨付、街道自筹等方式人均达到20元以上;红旗桥、南岳、池湖等社区通过组织、党员捐款、发动社会团体赞助等形式,建立了党员爱心基金、党员服务基金。通过开展服务党员工作,不仅解决了党员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而且澄清了部分党员思想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唤醒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增强了社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宿感。一些企业离退休职工和下岗党员由原来不愿公开身份、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到纷纷拿着介绍信到社区报到;许多党员从“党要找我”变为“我要找党”,从过去的“隐姓埋名”到走上前台、大显身手。2003年以来,有400多名曾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主动回到组织怀抱,并主动补交党费,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先后涌现出倾情奉献社会的任泽贤、长期义务举办社区黑板报的周民训、社区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刘安民、带领下岗职工创业的刘剑梅等一批社区党员,在居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街道、社区两级服务体系。
从2003年开始,根据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员的服务需求,两区委率先在社区建立了党员联络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联络服务社区党员,动员和组织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联络是关键,服务是核心,发挥党员作用是目的。通过协管、接管、托管、双管、共管等方式,较好地把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以及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组织起来,初步解决了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调动了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2007年,两区委根据城市流动党员及“两新”组织党员不断增加的趋势,以红旗桥街道为试点,建立了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指导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进一步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协调解决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整合辖区服务资源和队伍,形成服务党员工作的整体合力。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后,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党员服务网络断层、职能缺位等问题,形成了“一心”(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带“多站”(社区党员联络服务站)的服务体系。
(三)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城市社区党建活力。
我市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开创了“搞好党建带社建、建好社建促党建”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