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出路: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发布时间:2009-03-23 09:47:00 访问次数: 赵金鹏 乔燕妮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重要论断后,学术界对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认真的探讨,并取得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问题: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在农村党员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党员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维护党员权利的意识不够。农村党员权利意识比较淡漠,大约有28%的农村党员没有参加过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二是相当数量的农村党员缺乏平等意识和平等观念。
2、在农村党的干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思想守旧,‘权大于法’、‘官本位’思想严重,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生产和村务管理中,常常采用强迫命令和强制性行政手段”。二是一些农村党的干部民主责任感不强,不敢坚持民主。“害怕群众民主的思想,错误地认为一搞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会容易出乱子,不利于对农民的管理和教育,不利于农村的稳定,结果造成群众同党和政府之间的对立。”三是农村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的民主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
3、在农村党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内民主缺乏正确的认识,民主意识淡薄,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有些党组织缺乏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二是有些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务、村务的重要决策,不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喜欢独断专行;三是有的基层党组织习惯于包揽一切,包办一切,搞强制命令,村委会形同虚设;四是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村务不公开,办事不公道。
4、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内民主选举制度不完善,由于“传统干部制度选拔方式单一,多为委任制,通常的做法是上级领导提名、组织考核、党委讨论任用。在强化党委‘一元化’领导和‘党管干部’的口号下,往往书记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干部选拔,根本谈不上民主公开”。二是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不完备。“党员权利保障措施不到位,监督往往是以无权监督有权、以弱势监督强势,监督主体软弱无力;党内监督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制度,但还有盲点,有些地方监督不到位;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有的监督人遭到打击报复;党内党外监督各自为政,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等”。
出路:促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创新形式
针对在扩大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认为近年来促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制度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形式:
1、“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两票制”:健全党内用人的群众公认机制。学者们认为,四川省平昌县所推行的“公推直选”是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公开报名,民主选举候选人,最后在党员大会上直接选举产生党委领导班子的一种选举方式。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实行“两推一选”,先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确定候选人,再进行党内选举,改变了过去村支部选举“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两票制”就是在选举农村党委会的过程中,先由全体村民对本村现有党员投信任票,然后从得票超过半数的党员中提名村党委会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组成人员。这实际上是群众投“信任票”确定党委会候选人,党员投“选举票”进行正式选举。
2、党务公示:推进农村党内民主的好形式。 河北省定州市东旺镇李村店、东旺村所实行的党务公示制度,将党支部工作和党员行为定期或不定期向全体村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公示内容包括党务公示和党员行为公示两部分。
3、“三联制度”、“民主恳谈”:拓展党群联系的好方法。学者们认为,为充分发挥党员、党组织和党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中的作用,一些地方推行了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从实践来看,“‘三联制度’不仅把党委委员、党代表和党员之间的委托关系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党内民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进一步整合了党内资源,建立健全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便捷通道,使党委在决策中能更多、更好地体现党员的意志和群众的意愿”。
4、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好途径。所谓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就是对村里的重大决策,先由村党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支委和村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学者们认为,通过这种形式,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都要经过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从而避免了个人说了算,避免了村两委以及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的决策冲突。(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