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09-04-02 11:17:00 访问次数: 郝秀芬 信息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在这项工作上大力提倡创新与发展的新亮点。尤其是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高校党委坚持高举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突出创新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
高校要把党建工作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第一,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党委把进行立德树人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党组织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尽快适应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审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把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出发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确实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真正明确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尊重工作对象,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其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高校贯彻以人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以了解、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作为思政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做法,体现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关注的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因此,高校的党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深化创新环节:建立互动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及实习中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青年人成长规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人才。”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党建工作好经验多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是各级党组织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请高校名师、党内专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或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上的互动。如何应对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缺乏心理准备而产生 “焦虑”、“厌世”的悲观情绪?破解由此而产生于的各种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通过种种励志方法,激起大学生奋发进取的“强心”效应。
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提升创新目标:培养复合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高校党组织如何围绕这个目标,进一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我认为,应该在主要抓好“四个教育”上下功夫:
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是要在全社会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高校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只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样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敢想、敢干,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发明创造有兴趣、有干劲。这就需要党组织与思政工作者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校拥有“知识库”、“智囊团”的有利条件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靠前”指导,放手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专业与实践,上课题、做项目、搞研究,使创新思维尽快形成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搞好高校党的建设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大批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其知识结构中,最为基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做人”与“成才”的基石。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德才兼备,是非分明就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就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做人与成才的统一。(作者:河北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