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竞争理念做好年轻干部工作
发布时间:2009-06-22 11:02:00 访问次数: 吴晓丹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
理念决定方向,影响行为,指导行动。用什么样的理念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效果。坚持正确的理念、采取科学的工作模式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对于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也同样如此。
现行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主要做法是,组织人事部门主导下的人才储备、压担培养磨练和行政推动上岗。这一工作理念和模式的主导者是组织人事部门,对象是被列入组织视野的“可塑之才”。这样的模式创立于建国初期,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好处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可以根据干部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培养选拔规划,对于较快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具有高效性。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样的工作理念和模式逐渐地显示出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备用结合缺少刚性有效的制度“链接”,造成后备制不同程度地形同虚设。现在各级党委都分别根据不同层次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数量,建立相应的后备队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规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队伍中选拔”。而在实际选拔使用过程中,更多地是从现有在职在岗的干部队伍中选拔那些群众公认、业绩明显、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志。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后备队伍”中选人用人并没有充分体现。这就形成了“备”、“用”脱节问题长期在一定范围存在。二是人才的主体地位难以最大限度地被“激活”。那些列入后备的干部往往会有较强的晋升心理期待,如果长期得不到使用,既会影响到他的工作积极性,还会造成对组织不满。那些没有列入后备的干部,也会因为自己一时没有进入组织视野而工作消极。而且,这种模式下的后备干部更多的是处在被动状态,是组织安排下的定向培养和使用,缺少广泛而有力的竞争。没有竞争就难有活力。实际工作中也出现有的后备干部对自身重视不够,把培养当例行任务完成,把学习锻炼当作“镀金”,消极应付,等等。三是选人的视野不容易被打开。由于受党政机关干部身份的限制,现在的后备来源主要是面向机关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干部。这就造成体制外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中来。四是干部队伍的结构不容易被优化。1997年机构改革以前,党政干部的后备来源很广,有大学生分配、部队转业、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改行、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选调、乡村基层干部录聘干等渠道。党政干部队伍来源做到了“五湖四海”,也使得干部队伍类型丰富、专业齐全、优势互补。而现在主要是绝大多数面向应届大学生和少量面向基层村干部的考录这一渠道,造成现有党政干部队伍来源单一,进而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个党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一方面说明有些地方“备”“用”结合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年轻干部工作的理念和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