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增强道德修养意识
发布时间:2009-07-15 08:49:00 访问次数: ■赵修义 朱贻庭 信息来源:《文汇报》
-
“道德虚无主义”、“凡人皆自私”的人性论,以及一味亲近资本的态度,正是许多干部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腐化堕落在认识上和思想上的主要根源。“道德虚无主义”使他们丧失了区分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在思想上陷入了“去道德化”的陷阱;信奉“凡人皆自私”的人性论,就会纵使物欲膨胀,在物质财色的诱惑下丧失自控力和自制力;而一味亲近资本的态度,就会使权力异化,在物欲的支配下大搞权钱交易。因此,全面构建反腐倡廉体系,还必须加强干部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在认识上和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防。
一、广大干部要在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方面多下工夫
近来,中央通过了一系列的规定,加大力度从制度上来规范干部的行为。这对于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制度,一个是道德。制度、规范属于纪律的范畴,而纪律是需要道德来支撑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又是有区别的。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培育 “四有新人”目标的时候,明确地把“有纪律”和“有道德”区分为两种不同的要求,寓意甚深。以笔者之浅见,这至少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尤其是作为整个社会的领导核心的党,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我们的每一个公民必须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而作为党员,更要守纪律。但是,一个没有优良道德品格的人,是很难严守住纪律的底线的。
在那些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者,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违纪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他们违纪是因为不知道有关的纪律吗?不是。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绝对不允许做,本来已经规定得明明白白,他们心里都清清楚楚。为什么却偏偏要去做那些违反纪律的事?是不知道违反纪律要受到惩治吗?早些年也许有一些人会是这样。近年来,中央重拳出击,严惩了一批高官,警示、震慑的力度之大也是空前的。除了一些愚昧无知者,想靠烧香求仙来保佑自己之外,他们恐怕都会懂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群众的眼睛雪亮”的道理。那为什么还有人要“前腐后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内心里根本不想去遵守纪律。一些违法乱纪者,往往还精通纪律和查处的程序,常常会想方设法来瞒天过海以逃避纪律的惩治,或者是去找制度和规范的漏洞,大打“擦边球”。纪律得不到遵守,“非不知也,实不为也”。说到底,是一个态度问题。
如果再追问下去:为什么有些人心底里不愿意遵守纪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恐怕是出在内心深处。这内心深处的东西,就是道德观念和内心的真实追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取向。可见,现在制度日趋完善,要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既需要领导机关严格实施,也需要广大干部自觉努力,尤其需要领导干部在加强内心的道德修养方面多下工夫。
二、领导干部要有加强修养的动力和愿望
提高干部内心的道德修养的能力,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获得加强修养的动力和愿望。这在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认真去解决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思想活跃,但是各种思潮也驳杂多样,相互激荡。其中就有一些从根本上否定道德修养必要性的思想潮流在中国社会涌动。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这些潮流对他们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已经渗入到一些干部的内心深处。
据笔者观察,有些错误观念可能蒙蔽了人们的良知,让一些人生发出不讲道德、不愿遵守纪律的态度来。最突出的一个叫“道德虚无主义”,或者叫“去道德化”。它的口号有两个,一个叫“只要活得快活,不要任何约束”;一个叫“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前一个是舶来品,发明的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他写过一些书为此作过玄学的论证,要义是,历史是一些碎片,人生也只不过是一些碎片而已,没有什么连贯性,也找不到什么意义,更不用去思考它的意义,能够抓住的就是瞬间的感觉和快感。这些书,看过的或者看懂的人不会很多。但是负载这种观念的文化品,影像视听、小说戏剧,却铺天盖地流传于世。加上有些商品的品牌、设计、款式的情趣本身就是它的载体。它随各种消费品和消费主义的文化来到中国之后,又有一些信奉者把它加以“本土化”,与旧中国那种“及时行乐”的腐朽观念结合在一起,其影响力不可小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