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民族地区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09-07-29 14:48:00 访问次数: 朱炳文 信息来源:《党建研究》
-
近年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放、整合的工作理念,全力抓社区党建工作,在工作载体、服务经济、创新机制、制度保障、突出特色等方面,为推进民族地区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会”促建,构建社区党建工作平台
从2002年开始,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连续7年举办全市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为推进社区党建事业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成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专题研究社区党建工作,从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推进方式、工作方法、所需资金人才、活动载体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和有力支持,全方位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经验交流会由市委组织部主办,每年选择一个或两个旗市区作为承办单位,2009年即将召开第8次经验交流会,实现13个旗市区的全覆盖。结合不同时期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分别确定“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基础建设、突出地区特色、建设和谐社区、提升社区功能”等不同主题,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经验交流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各旗市区紧紧抓住参会这一有利机遇,自加压力,迎难而上。以参会促建设、促发展、促提高,社区工作的承载能力、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日益提高,社区党组织日益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服务大局,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服务经济大局。呼伦贝尔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改革成本大、历史包袱重。为支持国企顺利转制脱困,2000年市委出台文件,将全市企业的退休职工党员、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下岗企业职工党员、剥离移交到地方单位的党员接收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实行社区化管理,当年社区党员由2208名猛增到15236人,给刚刚起步的社区党建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全市社区党组织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组织社区党员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社区党组织把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这些组织中党员和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连年大幅度提高。
服务创业、扶持就业。呼伦贝尔大型国企下岗、分流人员多,社会压力大。为消除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我们及时调整了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广泛开展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服务。各社区大力兴建“爱心超市”,扶持建立就业实体,举办社区职业指导培训班。目前全市37个街道建立了28个就业服务机构,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134人。
服务居民需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党员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提出了“六心”服务,即提供综合服务让居民省心、建设优美环境让居民舒心、构建文明社区让居民静心、打造安居社区让居民放心、丰富文化活动让居民开心、倡导共驻共建让居民齐心,着力构建和谐社区。
三、整合资源,实现三大领域党建工作的有效对接
以“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为切入点,整合机关党建工作。实行街道社区、辖区单位两级党建联席会和委员单位轮值主席制度,进一步加强机关和社区党组织的密切合作,使组织关系隶属我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单位在职党员,既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体管理,同时也在居住地社区公开党员身份,在“八小时之外”接受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协助管理监督。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任岗履责”活动。通过梳理社区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行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择优上岗。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工作平台,将各方面的党员干部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周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了“党员身份进社区、监督管理进社区、作用发挥进社区”。
以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整合“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将社区辖区内的小型新经济组织和小型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交由社区党组织负责,积极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由社区党组织挑选优秀党务工作者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这些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驻在单位的党员教育阵地,加强对“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仅2007年就有144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两新”组织人员被吸收入党。
以城乡社区党组织“结对互帮互助”活动为切入点,整合城乡党建工作。在城市街道党组织与乡镇党组织之间、其所属的社区党组织之间,两个层面分别结成互帮互助对子。充分挖掘和利用城乡社区党组织各自的比较优势,找准双方结合点,人员互学互进、服务互利互惠。
四、多元投入,优化配置,进一步强化资金和人才两大保障机制
坚持多元投入,为社区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我市对当年承办经验交流会的旗市区给予资金支持,共下拨社区建设补助资金280万元。2008年又将社区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为13个旗市区分别下拨50万元、共计650万元的专项资金。2005年市委组织部从党费中为每个社区下拨资金,用于补贴社区配备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在新巴尔虎左旗成立了自治区蒙语译制基地。实行党费回拨补贴制,把社区党组织年度所收党费的40%返还补贴社区党组织,每年下拨补贴经费30余万元,使社区党组织有了相对固定的经费来源,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全市社区工作者月均报酬由2000年的60元提高到2008年的500元—1000元;100%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部分旗市区还提供了“五险”待遇,极大地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抓好选人、用人、育人三个环节,妥善解决人才问题。坚持拓宽渠道选人。2001年以来,结合每一次社区整合和居委会换届,市委组织部均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依法选举的方式选择社区工作者,2001年公开优选聘用社区工作者1286人。目前,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龄由2000年的58岁降低到2008年的40岁。坚持严格管理用人。对社区工作者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社会评价相结合、辖区单位测评与群众测评相结合的“三结合”考察方式,综合评价工作成效,实行动态化管理。满洲里市扎区两年来有3名社区工作者因工作不力被免职,有4名因群众认可度低被通报批评。并先后把170名年纪轻、学历高的机关党员干部充实到社区党支部挂职锻炼。坚持加强培训育人。以旗市区党校为主阵地,定期对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党员进行培训。采取组织部从党费中解决一点、民政部门从社区建设经费中挤出一点、党校从学费中减一点的方式,使172名社区工作者读上了大专,全市社区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
(作者为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