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基本执政经验的“五个统一”
发布时间:2009-07-28 17:10:00 访问次数: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杨正武 信息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摘 要] 努力探究和掌握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执政规律,不断总结与运用基本执政经验,是党执政实践的根本前提和重要目标。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非常深刻的教训。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民、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党执政预期的社会结果与历史过程、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党执政的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关系,形成了“五个统一”的重要认识与结论,这是新时期党的基本执政经验的总结与体现。
[关键词]执政经验;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主题;执政目标;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在运用公共权力,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也吸取了非常深刻的教训。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把党在执政理念、执政主题、执政目标、执政基础、执政方式等方面形成的正确的做法、认识与结论概括为党的基本执政经验。本文认为,党的基本执政经验主要体现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民、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建设、党执政预期的社会结果与历史过程、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党执政的理念与方法等五个方面的关系,即实现了或者认识到并欲努力去实现如下“五个统一”:
执政理念:党的主导和人民主体的统一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发挥党的主导作用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统一。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政党与民众通过政权实现互动。民众赋予政党公共权力使其实现政治理想,同时又期待通过政党执政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党通过执政活动来实现民众的利益,并欲藉此获得民众的持续的政治支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民众主体地位的保证是重要前提。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一方面,保障和促进人民当家作主是党执政的天然职责和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人民在执政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保证、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促进党科学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建设新的国家、新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巨大贡献,由于党员、干部在觉悟、能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意识和能力需要一个培育过程,因此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我们看到,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显,而人民的主体地位还有待具体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就要特别注重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党的主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与作用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突出地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党对党的主导与人民主体关系问题的深刻认识。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对民主的高度重视。“民主”一词在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60多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人民民主”提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高度,将民主理念扩展到“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维度,提出了“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重要思想,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任期制、票决制、常任制”等民主制度,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在党内,主要体现为强调突出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等思路。总的来看,党的十七大报告和精神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使民主的面更加扩大、民主的度更加深化、民主重心下移、民主措施更加具体,是对执政活动中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和切实保障。
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党的发展战略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在发展的全过程强调全民共建,在发展的目的方面强调全民共享,并以一系列具体的民生建设措施作保障,这是民主执政理念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重视和肯定广大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坚持党的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经验的深刻认识与自觉遵循。执政主题:经济中心和民生根本的统一
一切事物都有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惟有抓住了最主要的一点,方可使千头万绪的结迎刃而解。对于执政而言,抓主要矛盾的工作也就是确定执政主题。在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作为执政主题,这是毫无疑义的。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确立了正确的执政主题,我们党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初十年的伟大成就。“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是对正确执政主题的严重偏离。拨乱反正以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新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我们党在执政主题上意义重大的决断。从此,党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序幕,近30年来,国家的经济实力极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经济建设的成就为世人瞩目。新时期,党始终强调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对经济建设这一执政主题的坚持与推进,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但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改善之间,在国富与民强之间,还需要一个转换,这个转换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建设的力度与成效。在执政主题上坚持经济中心和民生根本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基本执政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首要一点就是物质条件的极端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优先发展经济,奠定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因此,经济建设的成就是改善民生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只是在遥远的将来,而应该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成就条件下去努力去实现相对的共同富裕。近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已经使我国具备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条件,近30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在既得利益层逐渐淡化的趋势也要求我们国家必须不遗余力地去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改善民生是经济建设的归宿,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时期,党在执政主题上的重要思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为根本的统一、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结合,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个思路体现了党在经济成就与社会矛盾双显、大幅推进与精细整理并重的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对执政主题认识的重要深化,也是党的基本执政经验的重要总结与体现。
执政目标:历史过程与社会结果的统一
执政目标是执政党制定并向公众承诺努力实现的预期执政结果,是执政党执政实践的指归,也是全社会的奋斗方向。执政目标是执政理念与执政主题的具体体现,执政目标能否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激发广大民众的斗志,是执政目标能否实现,从而也是看全部执政活动是否具有意义与绩效的关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