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本源
发布时间:2009-07-28 16:27:00 访问次数: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 梁道刚 信息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全国党校系统“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内容摘要]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其本源问题。执政能力的本源问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是执政能力赖以产生的必备要素,影响或者决定执政能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规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和途径。本文从现代政党执政的内在逻辑出发,从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本文认为政党能力、政府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三大本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加强政党能力、政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建设并使三者成为合力。探讨党的执政能力的本源,既是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提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 本源
一、问题的提出
从可经验的事实及常识出发,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党的执政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无论是作为一种本领还是作为一种力量, 党的执政能力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各种原始要素,这些原始要素成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来源。“能力发生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党的执政能力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明确提出引发了对“党的执政能力本源”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中国政治学领域,中国大陆学者江美塘博士首次提出“能力发生学”的概念,中国大陆学者邵景均研究员首次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江美塘博士认为,“能力发生学”的任务是探讨行为主体能力的积聚途径、存储方式、发挥机制等发生机理。根据能力发生学的基本原理,能力是先天基质和后天素质的有机统一,是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共同结果。提高执政能力,一要提高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多数人谋利益的责任心,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引导干部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如何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和化解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包括能力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二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进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水平和素质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显然,这里的“能力发生学”重点揭示的是领导干部个体能力形成的内在机理,旨在通过提高领导干部个体的水平和素质进而提高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邵景均研究员提出了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整体的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来源:“第一、党的执政能力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第二、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全体党员的良好素质;第三、党的执政能力来自科学的党内制度;第四、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大批的优秀人才;第五、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党内的严格管理。 这五大来源都是党的执政能力本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五大来源在党的执政能力本源中各自所占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以及五大来源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和探讨。本文深受“能力发生学”概念和“五大来源论”的启发,拟在借鉴与参考“能力发生学”与“五大来源论”的基础上,从党的执政能力的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整体的执政能力的本源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以期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效性的不断提升。
二、事物本源的一般理论分析
所谓本源,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根源。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或者根源。 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一事物往往不是由单个因素而是由若干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这些要素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产生所必需的根本性因素,对于事物的产生而言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往往事物的本源往往是多元的而并非一元的。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化合而成,可以说氢和氧都是水的根本来源,在形成水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研究种子发芽这种植物学现象,除了要选择健康的种子以外,适度的阳光、空气、水分和其它一些必备的营养元素都是种子发芽的必须的根本性要素。没有这些根本要素的存在,种子是不会发芽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些话语背后都潜藏着一些预设的前提。如果没有性能良好的船舶和敬业的水手,单靠好的舵手一人是无法实现大海航行的。如果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单靠太阳的力量万物也不会自发的生长。若干相互作用的根本性的要素可以称之为本源性要素,这些本源性要素共同构成事物的本源系统。
从客观上来讲,事物的本源性因素是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其在事物产生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至于从主观上判断这些本源性要素在本源系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各要素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和作用而定。实际上,所谓的重要性是一个表示认识主体主观认知的相对概念,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内在价值和意义的主观评价和判断。对于同一事物价值和意义的评价和判断,不同的主体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主观偏好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评价和判断结果也不会相同。一般来说,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在其它因素都具备的条件下,最缺乏的要素就是最重要的。比如在炎热干旱的环境下让种子发芽,水就成了最重要的因素。
事物的本源系统具有层次性。构成事物本源系统的各本源性要素,自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本源系统的子系统。在事物的本源系统中,各本源性因素对事物产生和发展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因而在本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也不同的。构成本源系统的各要素,可以根据其在本源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层次等不同的标准进行相对分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或手段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作为决定实践结果的实践能力,既来源于实践主体的能力,同时也受到实践工具的效能以及实践对象本身性能的影响,实践主体自身能力、工具的效能以及对象本身的性能分别成为影响主体实践能力的主体性因素、工具性因素、客体性因素等等。例如社会生产力就是由劳动者自身的力量、生产工具的效能和劳动对象数量的多寡及质量的优劣等性能共同来决定的。在劳动者自身力量和劳动对象的性能确定的情况下,生产工具是劳动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劳动者自身的力量便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劳动者自身力量和生产工具的效能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对象数量的多寡与质量的优劣等性能又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当劳动对象确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力量与生产工具的效能就成为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在日本,较高的劳动者素质和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弥补了本国自然资源的不足和匮乏。因此,现实的生产力总是由劳动者自身的力量、生产工具的效能与劳动对象的性能三要素共同来决定,生产力是在这三要素之间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尽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各个要素所体现的作用有可能不同。
因此,事物本源的多元性要求在探究事物的根本来源时,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全面探讨构成事物本源系统的诸要素以及内在关系,这样才能全面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关于事物本源的一般理论分析是关于执政能力本源分析的立论基础。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