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回顾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07-28 15:52:00 访问次数: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王健 郑凯旋 信息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全国党校系统“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党的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认真考察这30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党的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十多年来,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逐步恢复、巩固和完善的过程,
根据具体的历史特点,这一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恢复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1978—198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继续探索时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制度建设的光荣传统,极大地拓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领域,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注重制度建设,走依靠制度、法规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是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适应时代要求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如何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思考,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突出贡献,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要讲话,对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理论概括。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所以“,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篇讲话同时还对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做出了重要阐述,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经典之作。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必须大力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等问题。随后,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提出经过整党,要努力建立、健全和改革党内生活的必要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制度建设。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首次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提并论,总结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发展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1989—2002)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开拓创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继续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并将其贯穿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在实践和理论上推进了党的制度建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既继承了邓小平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光荣传统,又特别强调在坚持党的根本制度的指导下完善具体制度,通过加强保障制度,确保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得到富有成效的贯彻落实,从而把党的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1997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颁布,确立了处分违纪党员的统一标准。2000年6月,中央颁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新阶段。2002年7月,中央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标志着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向制度化、程序化迈进。
(三)创新阶段:从十六大至今(2002—)
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制度建设的深入发展时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形势,继承和发展了江泽民坚持党的根本制度,完善具体制度,致力于从各个方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思想,这是对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一个总结,从而使党的制度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2004年10月,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且先后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对党员的学习权、讨论权、知情权以及申诉权、控告权作了制度性规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这一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又一个重点在于完善党的监督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为此,中共中央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和文件一百多件。例如,2003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了党内监督的十项制度等内容。2005年,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刚要》,要求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科学机制。2007年7月,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助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将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这些党内法规的颁布实施,使得这一时期党的监督制度和反腐倡廉法规体系基本建立,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党的制度建设。
二、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制度建设的进步尤为明显,这些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放方面。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本质在于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党内各项制度的建立,实质上都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邓小平曾经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坚持这个传统的制度,并且使它更加完善起来,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他还告诫全党:“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员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和党的组织就有可能四分五裂,变成一盘散沙而丧失战斗力;没有民主集中制,党和党的组织就有可能被个人或少数人操纵而成为专制的工具;没有民主集中制,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就可能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牟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党内民主则难以集中全体党员的经验和智慧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即使有了好的决策,也难以真正落实下去。党内民主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我们党才有强大的战斗力;只有发扬党内民主,并且用党内民主引导和带动人民民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具有合法的基础。加强和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建设,在全党形成用制度建党、按制度办事、依制度用人的现代民主氛围,必然会极大地推进党内民主,为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提供保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制度环境。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坚持这一原则,决策就比较正确,党就团结统一,工作就做得比较好;什么时候这个原则贯彻得不好,决策就容易失误,认识就难统一,工作中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总纲中突出增加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并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这既是对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辩证关系的科学阐述,也是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根本方向和具体指导。并且再次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少数人专断。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