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发布时间:2009-08-02 09:15:00 访问次数: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信息来源:《求是》
-
岳阳市地处洞庭湖畔、长江之滨,是湖南省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和中部崛起的优势地区。近年来,岳阳市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积极探索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动力的党建创新之路。
一、注重理论武装,为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岳阳市委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富民强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把理论武装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针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不强、履责不力等现象,岳阳市委开展了以“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事业”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活动,要求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更加注重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更加注重务实,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力;更加注重创新,进一步发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创造力。党员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更新观念,在真学上求全面,在真懂上求深入,在真信上求坚定。通过专家讲座导学、领导带头讲学、交流研讨互学,采取规定内容集中学、突出重点深入学、结合实践主动学、开阔视野拓展学等形式,推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运用于科学发展实践。
通过学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明显提升,转变了安于现状的观念,增强了科学跨越意识;转变了因循守旧的观念,增强了改革创新意识;转变了封闭狭隘的观念,增强了开放合作意识;转变了片面发展的观念,增强了统筹兼顾意识。
二、夯实基层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些年来,岳阳市委坚持突出发展主题,抓基层打基础不放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优化组织资源。人才是组织的第一资源。岳阳市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整体开发,突出培养服务,盘活人才存量,优化人才增量,做到各类人才同引进、同培养、同开发。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强对优秀中青年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新型工业化人才、高层次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培育,使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现实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建设“现代工业大市”、“现代物流旺市”、“现代旅游热市”、“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人才支撑。
激发组织活力。一是创新“第一支书”制度。为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头人”队伍建设,早在2002年底,岳阳就开始从县乡机关抽调党员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08年以来,又大胆启用民营企业中的优秀党员业主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目前为止,共有1885个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1%)选派了第一支书,30名规模企业优秀党员业主出任第一支书。这一做法有效发挥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产生了“党员带群众、基地带产业”的效应。二是抓实“三级联创”。按照“党群部门联弱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经济能人联强村”的原则优化组织资源,增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探索建立“报酬保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监管保廉”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四保”机制,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四是实行党员定岗履职。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了经济发展、民主监督、思想政治、社会事务4大类16个岗位,组织党员通过民主荐岗、承诺践岗、述职议岗、考核评岗发挥作用。
扩大组织覆盖。把“挖掘组织潜能,服务企业发展,以有为换有位”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寓党建于企业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之中,使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服务党员群众作为社区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以建党组织、建阵地、建服务体系和增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的“三建两增强”活动,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局面。把党建工作作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加快发展的关键性动力来抓。2007年以来,全市建立了党建指导员制度,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369名。17名市级领导和234名县处级领导干部确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系点。
提升组织功能。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党建实践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创办“党员爱心超市”,对困难党员群众进行爱心帮扶;实施“明灯计划”,对下岗失业党员和返乡农民工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开展“亮身份、创红旗、奔小康”活动,引导党员争先创优;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启动农村党员科学素质行动,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推行进点坐办、进班协办、进户替办、进村督办“四进四办”工作机制,加大便民惠民力度。
三、创新工作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作风保障
作风建设事关科学发展的成败。岳阳市委从创新作风建设考评机制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型、配套化、日常性的作风建设格局,促使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着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让“干事创业者”争先恐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省委提出的“不让三种人(综合素质高的人、干事的人、老实人)吃亏”的要求,探索创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制度,确立了“六个看重”的干部考核标准,对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推行差额推荐、差额竞职、差额考察、差额决定“四差额”公开竞职选任制,增强了选人用人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信度,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让“庸碌无为者”腾位让能。为解决少数干部“等着干”、“不想干”、“不会干”的现象和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2005年,出台了《岳阳市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有错与无为问责办法》,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提出“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理念,实现问责无盲区、无特区、无禁区,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
让“不换状态者”无法混日子。针对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情况,岳阳建立健全“不换状态就换人”机制,对“不在状态”的党政领导干部,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换状态”者,通过交流换岗、降职、降级、责令辞职、免职、辞退等方式实行“庸下劣汰”。
让“违法乱纪者”无处藏身。结合“问责”、“换人”机制,建立“严惩”机制,既狠抓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又有效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重点加强依法行政、选人用人、廉洁自律等方面监督,有效防止了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现象,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
岳阳党建的创新实践推动了岳阳新一轮发展高潮。2008年,岳阳经济社会发展创近10年来最高增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呈现出良好态势和强劲走势。
(执笔:徐晨光陈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