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09-07-28 13:28:00 访问次数: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黄明哲 信息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
全国党校系统“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以谋求和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把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作为核心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从而赢得了民心,保持长期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今天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赢得民心必须从利益代表的视角把握党群关系的本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正的关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清正廉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赢得民心,巩固党执政的民心基础。
[关键词]执政 民心 经验 启示
民心是任何统治阶级和政党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必须凭借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上许多政党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皆在于此。从中国古代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到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邓小平的“人民是否满意”的标准,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思想都包含着对民心问题的重视与探索。民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乃至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心背向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可以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赢得民心的历史。因而在建国六十年的时候,认真总结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以谋求和代表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赢得了民心。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是不断赢得民心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赢得民心,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连续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倍增,使党的威信迅速提高。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纠正“左”倾错误,维护群众利益,着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调整各方面的政策,加强党内外的政治团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由于全党的努力,党与人民的关系虽然经历曲折,但总体上讲主流是好的,人民群众对党的错误予以谅解,真心支持党、拥护党,与党共渡难关。“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全局性的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党内的健康力量和人民群众进行了抵制及斗争,在困难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改革开放,并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总结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党赢得民心的思想基础。中国古籍《易·损》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管子·正世》又有“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之训诫。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也指出:“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地球是在发展的,太阳是在发展的,这就是世界。停止了发展就不是世界。”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伟大历程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6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成为党赢得民心的思想基础,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是党赢得民心的思想基础。
2、坚持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赢得民心的核心要求。党要赢得民心核心就是要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什么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富国强民等都无从谈起。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过去我们党对这个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的。党的八大明确提前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但自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轻率改变了八大决议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之后,党的工作重心问题就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混乱。一是在政治战线思想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下,导致了“大跃进”运动的兴起,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去指导国民经济建设,提出所谓“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结果是革命没有抓好,生产被促到了破产的边缘,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发展才是党始终赢得民心的的正确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有要靠四个现代化。” 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所讲的“搞四个现代化”,就是指“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已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全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心和信念,最终也要靠发展。” 总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同时,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党赢得民心的物质保证。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就业、教育、环境等问题上的困难与矛盾,都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经济不发达,生活得不到改善,群众便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赢得民心的基础。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大力促进发展,就必须实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为决策正确与否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要保证决策和决策执行符合人民利益,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3、坚持深化改革妥善协调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党赢得民心重要举措。统筹兼顾,善于协调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中国共产党60年来赢得民心的重要经验。发挥执政党作为社会利益整合者的作用,制定各种政策,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调整改革中的利益格局,这既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的利益观念强化了,在党群、干群之间的多重关系中,利益关系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日趋复杂化。不仅仍然存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纵向利益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横向利益关系,调整利益关系的方法也从过去主要使用政治和行政手段,转变为需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利益关系的复杂化,给调整利益关系带来难度。对于执政党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助于为党赢得民心奠定可靠的利益基础。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通过优化政策、完善制度,打击“黑色收入”,堵塞“灰色收入”,保护合法劳动所得。为此,我们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社会分配秩序;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城市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科学合理的扶贫机制,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