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五项机制” 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
发布时间:2009-08-12 11:05:00 访问次数: 孙世成 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
日前,笔者在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了解到,今年互助县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在城乡统筹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谋新策、出实招、办实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为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行组织联建机制,力促组织联动互商
按照“党建对接、组织互商、县乡互助、党员互帮”的原则,机关有关党组织积极推行“机关支部与村支部联建”的新模式,围绕设施农业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各类协会(合作社)24个,并组建了“城乡组织联建工作指导组”,指导组发挥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职能作用,与协会所在各支部紧密联系,通过实施项目,发展协会,培养农民经纪人、致富能手,将一批有朝气、能力强、干劲足的农村团员、青年人才培养成了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先后从农村致富能手、农村专业协会中培养发展党员17人。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和观摩交流,鼓励村党支部及农村党员、青年骨干发挥先锋作用,带头学技术、用技术。另一方面,引导机关党员和技术人才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践锻炼,盘活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带动村级经济增长、激发基层党建活力创建了新的平台。
———推行党员互动机制,力促人才联姻互动
强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动员机关党员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了党员机播机收专业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服务,今年春播期间为南门峡、东和等3个乡镇机播2210亩;二是建立了党员田间指导服务队,重点就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和技术服务,组建由科技特派员和党员组成的“田间指导服务队”217人(次),在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开展春播工作;三是建立了党员科普宣传队,深入联姻结对村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农资认别、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培训,并在部分乡镇、村逐步建立以农业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平台,为农户提供市场、劳务、种植等方面的信息;四是成立了党员新农村建设服务队,抽调业务精、理论水平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不定期到联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从指导基层党建、制定村级规划、修订完善各类制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开展工作,形成城乡党组织齐抓共建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推行项目互联机制,力促服务联系互惠
积极争取项目,在东和乡山城、台子乡下一、南门峡尕寺加、蔡家堡关家山、塘川吉家沟等村实施了设施农业、马铃薯制种、杂交油菜示范基地、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目前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123座,制繁种基地2300亩,户用沼气1800座,各类示范基地6700亩。在项目实施工作中,实行党组织、党员承包制,即:党支部建基地、党员包温棚、包农户的工作新模式,局属10个支部在11个乡镇从设施农业建设、示范田建设、制繁种、品种引进、种植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承包。特别是在东和、台子、林川等7个设施农业千亩、百亩基地建设中,推行了支部建基地、党员包温棚工作新模式,共建立了食用菌、蔬菜等党员科技示范棚150座。
———推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联享互通
为了搭建城市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城乡互助信息网络,先后开通了农业“三电合一”语音服务系统18329691和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建设开通了互助农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农产品价格,供求信息。同时积极实施了农村信息服务站项目,在台子乡下一、丹麻镇东丹麻、东和乡山城村等十个村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网站,配备了电脑、一体机、办公桌等设备,直接与县农业信息大厅的网络化连接,实现了资源共享。
———推行优势互补机制,力促活动联乐互融
积极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姻结对村联系,出动“科技宣传直通车”,组织科技特派员、文化演出队进行“三下乡活动”,先后在南门峡、西山、东和等乡镇开展“送法律、送技术、送文艺”活动。借助“三下乡”有利平台,以印发宣传资料、播放光盘和现场培训指导的方式开展便民服务,举办各类现场观摩培训班4次,在全县260个村培训热爱农业、兴志务农的科技示范户372户,农村致富能手和经纪人57人。赠送农业科技资料4000册、普法书籍800册、光盘100盘,争取补价农具450台件,资金达14.6万元,投资各类种子4520公斤,累计折合人民币25万元。通过科技宣传、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实用技术,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