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9-16 08:35:48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后进村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削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且也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最近山东青州市面向社会公开考选部分后进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探索出了一条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治理转化后进村的治本之策。
青州考选村党支书具体做法是:在事先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统一抽调人员组成测评组,集中对全市现任村支书履职情况进行测评,确定部分公开考选的村支书岗位。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考选简章,提出考选条件,在由组织部等部门对报名人员联合资格审查后,确定应考人员。然后组织他们到拟考选村实地调研了解情况,之后严格参照选聘大学生“村官”模式进行面试,按1:2比例确定考察对象,由市、镇(街道)两级组成考察组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各镇(街道)党(工)委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确定拟录用人员。社会公示后由市委组织部办理录用手续。之后进行统一培训,采取各种方式为其上岗“充电”。最后,由镇(街道)党(工)委负责到任职村举行到岗任职见面会,新考选的村党支书要对上下公开承诺并当场签订任职目标承诺书。在试用期半年内,市委组织民主测评,对工作无起色、不胜任现职工作的予以诫勉、解聘或退回原单位。
同时,镇(街道)党(工)委建立“2+1”结对帮带制度,对每名公开考选的村党支书安排1名党(工)委班子成员和1名先进村党支部书记结成帮带对子,传授治村经验,帮助他们打开工作局面。市里则在调整安排包村帮扶单位时,优先考虑公开考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村,在资金、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青州市对后进村党支书选人用人方式的上述探索,对新时期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启示。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后进村经济发展滞后,不稳定因素较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关键是缺少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因此,治理转化后进村,必须抓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人。只有打破身份、地域、行业限制,跳出“本村人选本村人”的传统模式,不拘一格选拔“能人”书记,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转化后进村,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州市公开选拔后进村村支书的启示在于:第一,改革村支书选拔方式必须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青州这次公开考选的93名村党支部书记,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含各类临时人员)57人,占61.3%;农村致富带头人23人,占24.7%;复退军人9人,占9.7%;私营企业主4人,占4.3%;跨村任职的78人,达到83.9%。这说明,只有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才能促进农村各类人才跨村、跨区域流动,实现农村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吸引各行各业的“能人”向农村集中,为村级班子输入新鲜血液,有效解决后进村选人难的问题进而有效加强村党支书队伍建设。
第二,改革村支书选拔方式才能优化队伍素质结构。青州通过这次公开考选,一批素质高、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一批70后、80后支部书记脱颖而出。全市村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大幅降低;文化层次大幅提升;工作能力大大增强。这在原来的村干部选任方式下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改革村支书选拔方式才能激发村支书班子的创业热情。青州面向社会公开考选村党支部书记,起到了“选拔一批人、发现一批人、激励一批人”的效果,特别是使村党支部书记产生了忧患意识,也使部分“动力不足”的村党支部书记有了危机感,营造了谋发展、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第四,改革村支书选拔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后进村的治理转化。青州公开考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为后进村班子输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初步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为后进村保持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开创了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