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业务栏目 > 组工文化 > 组工研究

陈燕楠:发扬传统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

发布时间:2009-12-04 08:30:13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举办的“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研讨会”,今天如期召开。各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交流党性教育经验,探讨新形势下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思路和举措,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实践和探索,就把握时代要求,推进党性教育科学化,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加强党性教育是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党性教育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贯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党性教育始终与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时代要求紧密相联,服务和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保证。党的事业越发展,党性教育越要深入。站在我们党成立88周年,执政60周年,领导改革开放3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着力破解党性教育的时代课题。

      (一)“四大”新考验要求我们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证

      我们党自1949年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这三个历史性转变,使得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管党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艰巨,更为迫切。

      应对这“四大考验”,要求我们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作保证,把党性转化为自觉行动和优良作风,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践表明,坚强的党性不会与生俱来,不会自然形成,而是长期教育出来的,长期锤炼出来的,长期考验出来的。以强烈的忧党之心、兴党之责加强党性教育,对我们来说,应当是首当其责,责无旁贷。

      (二)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党员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不适应问题”,说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倾向;“不符合问题”,说的是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党的要求,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刻指出了当前党内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6个方面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说到底都是党性问题。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少数,但却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党性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帮助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三个突出方面,坚持不懈地开展党性教育。

      (三)党性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对党性教育进行了努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还不是特别理想。第一,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形成的。党性教育不能一劳永逸,需要长期接受教育、长期经受锤炼、长期经受考验。第二,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性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党性教育的内容如果一成不变,不及时优化,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影响。第三,党性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每个党员的经历和自身条件不同,党性强弱程度也不相同。如何针对不同党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创新党性教育的手段与方式,需要下大功夫。


    【1】 【2】 【3】 【4】 【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