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04 08:30:13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变化动向,切实把握政治上、工作上的主动权。
民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和政权兴衰成败的根本性因素。要赢得民心,就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民声、民意不在书本上,不在官衙里,而在群众中。我国古代的一些为政者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在周朝,朝廷就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常年巡游各地以采集民间歌谣,从中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唐朝太宗皇帝坚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鼓励谏诤,采纳良言,造就了光耀千秋的贞观之治。而那些刚愎自用、闭目塞听、偏听偏信者,最终往往是失道寡助,导致天怒人怨、国破身亡。
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事实证明,许多好经验好办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领导坐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坚持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在有的干部联系上级多、联系领导多、联系老板多,而联系基层少、联系群众少,尤其是联系困难群众少。这种风气不改变,干部就会脱离群众,党就会失去对人民的凝聚力。有个县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之前已经沸沸扬扬闹了一周,县委书记居然一无所知,连一个报信的基层群众都没有,终于导致事态愈演愈烈。这一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今天,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以及党自身的状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需要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谨防脱离群众。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注重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汲取群众智慧,不仅可以集思广益,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与途径,而且可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感情。所以,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进行决策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想一想、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倾听了没有,听出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从而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首先要端正态度。“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倾听群众呼声,贵在态度真诚、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勇气和态度,虚怀若谷、真心实意。这样,才能听到真言,才能听得入耳入心。如果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就不会去倾听群众呼声,也听不到真言。
其次要常听兼听。如果满足于做做样子,想起来就听一次,忙起来就忘记了听,就不可能听出什么“名堂”。如果只听个别人或某一方面的意见,不注意广泛地听、全面地听,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只有常听、兼听,才能对事物有较为完整、科学的认识,从而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要多听刺耳逆耳之言,少听唯唯诺诺之声、赞美叫好之声。同时还要深入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长期足不出户、端坐机关,或者深陷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就可能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听群众在想什么、议什么、盼什么。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推心置腹,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呼声和愿望,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症结,进而加以改正和完善。
最后,要完善机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不能只凭听一二次汇报就判定一个干部水平的高低和政绩大小,必须把党组织的考核与群众的评价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要让那些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干部能够得到重用,让那些成日忙于投机钻营、拉拉扯扯、上窜下跳的“穷折腾”型干部遭到组织和群众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