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04 08:30:12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近日,一场探索全国反腐倡廉路径的会议在广东召开。
这场名叫“2009年广东廉政论坛”的会议,被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朱明国称为“智库型论坛”,其目的是为全国特别是广东的廉政建设谋划未来,而其意义可能会超出广东一省的范围,从而具有全国意义。
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国内第一个举报中心到第一个反贪局,理解广东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把握中国政治改革的脉动。
会上,两位专家的“头衔”惹人注目,许多与会代表将求解的目光投向了他们:一位是《苏共亡党十年祭》作者,《求是》杂志研究员,著名党建专家黄苇町;另一位是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梅绮如。在与会代表的心目中,前一位是中国廉政建设的把脉人,后一位则是先进经验的传经人。
会后,本报对两位专家进行了独家专访……
吸取苏共教训根据群众满意度决定领导干部升迁
记者:您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将苏共亡党的最重要原因归结为“脱离群众”,但苏共从列宁以降各位领导人一直是要求“联系群众”的。
黄苇町:的确,苏共原来是非常注重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来反映问题都是列宁亲自接见。他还准备了一个苏共最大的接待室,每周定时接见群众。但是,后来正如我书中所说,苏共在实际行动上开始越来越脱离群众,沦落成专为官僚特权阶层服务的组织,加之干部任命终身制,这些最终将苏共的执政权推进了坟墓。
记者: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密切联系群众”的党内传统缺乏制度性保障。中共与苏共同属“列宁型政党”,为避免重蹈覆辙,您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做?
黄苇町:关键是要使“党内民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政策得到制度性保障。让领导干部的前途掌握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手里,根据群众的满意度来决定领导干部到底能不能升迁。要形成这样一种制度:由群众选举干部、监督干部、参与决策,从这三点上来保证“密切联系群众”的政策得到落实。同时,还应该真正地让群众享有四种权利: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其中选举权地位最重要,知情权是四权的前提,只有揭开所有权力运行流程的神秘面纱,使公权公开,才能使官员难以谋私。
中国式“党内民主”悖论
“既要分‘一把手’的权,又要减‘一把手’的责”
记者: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报告里涉及干部人事改革的内容很多,改革的力度也很大,其中也强调了加强选人、用人的民主和党内民主。
黄苇町:是这样的。其实,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方面的教训很多。其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越是党的工作顺利的时候,我们越容易忽视民主;而在困难的时期,我们党的民主工作会做得比较好。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刚刚成功,我们党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党内允许广大党员对重大问题畅所欲言;但是摆脱了困难之后,就开始“反右”了。直到国家衰落到不能再衰落的境地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才重新拾起“党内民主”这个宝贝。
而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模式获得全世界的赞誉。在如此顺利的时刻,我们党高呼“党内民主”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以制度的形式保证“党内民主”,有效防止“一把手”掌握“绝对权力”,用制度来制约领导的权力应是未来发展的大势。
记者:但如此一来,也会面临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要分解“一把手”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一把手”对很多工作负责任,既让领导没权,又让领导负责、让领导做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