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7 00:00:00 访问次数: 庄增大 信息来源:山东省胶州市
一、完善教育管理机制,解决好把基层党员干部“管”起来的问题
党的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党员“管”起来,没有严格的教育管理,党组织、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都无从谈起。从基层实际情况看,当前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把党组织、党员严格管理起来。
(一)完善教育引领机制,从思想上“管”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广大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趋向多元,对个人利益的关照也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变的越来越普遍。这个过程中,一些基层党员致力于个人家庭、事业的经营,放松思想政治学习,对党在思想领域、理论领域的创新不闻不问,漠视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思想防线不牢固,意志薄弱,随波逐流,各种不良思想趁虚而入,精神空虚,以利为纲,情趣低俗,党员不象党员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有些党的干部,在思想理论学习上态度不端正,浅尝辄止,敷衍了事,甚至阳奉阴违,发言表态与实际表现“两张皮”。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建立完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引领机制非常必要和迫切。胶州市从年2006开始建立“胶州发展论坛”,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赴胶为所有市管干部授课。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调整了论坛思路,着眼于加强对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学习,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党的各项政策作为教育的重点。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建立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和年度闭卷考试制度,并将学习成效与党员干部的提拔任用和创先评优挂钩,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确保党员队伍思想统一、认识一致。
(二)完善日常管理机制,从组织上“管”起来。一个地方能不能富起来,群众的生活能不能好起来,发展中的矛盾能不能解开来,社会能不能安定下来,都离不开党组织、党员的领导、带动和示范。而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放松了自我要求,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无所作为,辜负了群众的期望。特别是在一些后进村,班子软弱涣散,组织功能弱化,党内生活如“三会一课”等流于形式甚至长期空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无心、无力、无办法的现象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把党员从组织上“管”起来,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本身的建设,恢复和增强其生机活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逻辑前提。当前基层党组织地位和功能的弱化,最深刻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经济关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要重塑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必须在自身建设的思路、措施上开拓创新,以变应变,以变求通。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创新,通过设置联合党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农村合作组织中、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职能定位、工作内容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与群众要求错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制度建设,狠抓对党员的组织管理,农村党员的组织化程度得到重新加强。今年,以建立实施工作责任制为目标,制定出台了《胶州市村级组织工作职责》、《胶州市农村党员干部六项守则和十条禁令》,对村党组织、村委会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并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等问题,强化对党员的制度化管理,明确职责、提出要求,让党员都绷紧“组织”这根弦。
(三)完善监督惩处机制,从纪律上“管”起来。严格的纪律是党的事业成功的可靠保障。在基层,与思想上、组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相伴而生,有些党员的纪律观念弱化,凡事以个人为中心,自由散漫,不听指挥,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和一些工作带来一些难题。最集中的表现是,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有些党员受宗族派性意识左右,无视党的纪律和上级要求,每到换届就搞串联拉拢等非组织行为,甚至有的党员为达个人目的或发泄私愤,故意给组织的工作使绊子、添乱子。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中,那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因为有相应规章制度的明确规定,比较容易处理。而那些大错误不犯,但纪律观念差,有会不开,有任务不干,小错误不断的党员,教育转化的效果有时体现的不明显,而组织除名这样的“极端”措施,基层党组织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不愿使用,造成当前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比较尴尬的现状。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建立完善一套可行、易操作、实效强的监督惩处机制,从纪律上加强对党员的管理。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农村党员教育管理这个薄弱环节,实施了履职承诺制和过错问责制,把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应当履行的职责和应当遵守的纪律,采取与党组织签约方式进行事先约定,村级干部签约的内容主要以纪委推行的村级干部廉洁勤政承诺制的内容为主,普通党员签约的内容主要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内容为主;根据农村党员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以不作为、乱作为或慢作为的村级组织、村级干部和农村党员为主要对象,全面推行过错问责办法,充分发挥组织处理的功能和作用,妥善解决了以往基层群众不满意、党委政府管不了、纪律法规“够不着”的问题。
二、完善党内民主机制,解决好让基层党组织党员“活”起来的问题
四中全会将发展党内民主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部署。基层实践说明,用民主的办法谋划工作思路、推进工作落实,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开创崭新工作局面。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的机制建设,让基层党组织、党员进一步“活”起来,是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完善权利保障机制,让党员民主意识“活”起来。当前,基层党组织工作完成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党员能否群策群力。从基层的实际情况看,党员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不强,凡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制约基层党组织进行科学决策,不断取得新的工作成果的一大因素。党员民主意识不强,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现实的是党员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实践中,党员该知道的没能知道、想表达意见没有渠道、有不同看法担心说出来得罪领导,都是这种权利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反映。不及时打破这种现状,党员的民主意识就很难在实践中快速提高起来。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和推广民主评议党委机关和领导干部制度,增加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评议内容,将评议结果和他们的政治发展结合起来,促使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积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同时,我们建议上级加快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制度建设步伐,比如出台《党内基层民主状况考核评价办法》,对基层党组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情况每年一次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民主运行机制,让基层党组织工作“活”起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在复杂的工作局面和各种矛盾面前,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沿用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造成一些工作推进困难、长期打不开局面,反过来又致使有的党员干部悲观消极、缺乏朝气、畏难怕事,使地方发展死气沉沉。相反,有些基层党组织坚持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集中群众意志,找准并以维护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去谋事干事,思路清,胆气足,措施硬,既能攻坚破难,又能有效化解矛盾,各项事业发展的红红火火。正反两方面的表现说明,用民主的思维谋事,用民主的方法干事,是让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会干事、能干事的有效方法。当前的问题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民主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系统性差、功利性强、随机色彩浓等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整合各地的经验做法,建立并在全市村庄推行了“4+3”民主议事模式,即村庄重大村务、党务,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三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指的是四步议事程序:一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实施,均先由村党支部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二是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对村党支部提议进行论证,并召开民主听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三是把村“两委”商议的意见交党员大会审议讨论,表决通过。四是把审议意见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三公开”,指的是对议定事项的“公示、公告、公布”三个环节。这种民主的工作模式,看似繁琐呆板,起到的作用却相反,一些原来有事不知道怎么干、不敢干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和工作的活跃度都明显增强。
(三)完善宣传引导机制,让党内基层民主氛围“活”起来。近年来,中央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对党内基层民主寄予了特别的期望。发展党内基层民主,中央和上级的统一规划和部署非常重要,但由广大基层党组织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探索实践也不可或缺。目前来看,尽管有些基层党组织出于响应上级号召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了一些实践,多数情况下也尝到了民主的甜头,但整体上,基层党组织对发展党内民主还不够重视。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在内,对发展民主的问题,口头上讲的不少,实际工作中却很少身体力行地去推动,造成不少基层地方想民主、用民主的氛围浓厚不起来。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有意识的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中,对基层创造的一些好做法,我们大张旗鼓地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努力营造在民主问题上比学赶超的氛围。去年到现在,先后对中云街道成立党代表工作站的做法、营海街道对村级事务进行“六议”的做法以及南坦村、付家村公推直选产生村党委的做法等进行充分肯定,并在系统内刊物和社会媒体上大力宣传;对全市各村的“民主活动日”活动,明确要求市、镇机关的民生联络员必须到场参加,组织部从部长到科长一年来参加“民主活动日”达30余场次。在这种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创(试)点单位密切配合、社会舆论积极造势的宣传引导机制的作用下,胶州市各镇、街道党组织发展民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三、完善干部调配使用机制,解决好让基层党员干部“干”起来的问题
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高不高,精神状态好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发展的活力和成效。在调配使用上多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党员干部有动力、有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干好,也是当前基层党建应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下基层”机制,让党员干部带着感情“干”起来。党员干部对基层、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工作态度就不会端正,工作方法也不会准,工作成效难以保证。实践中,之所以有些工作基层不欢迎、群众有意见,往往是由于决策的时候没有站在基层的立场、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谋划;之所以有些对基层有利的措施推进不够快、落实不够有力,党员干部对基层感情不够深、与群众不够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干部有了对基层的感情,才能减少和避免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现象,才能防止愤愤不平、干多了吃亏的心态,把基层真正当作自己事业的舞台,殚精竭虑力争有所作为。感情不是说有就有,完善各种机制创造条件让党员干部经常走进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长期的接触和交流进行培养是必然的途径。从去年开始,胶州市先后选派1600余名市镇机关干部开展“走进百姓村村行”活动,选派近千名机关干部开展“携手企业千人行”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完善了“科室联村”、“干部联企”工作机制,将工作方式、工作内容、考核激励措施都制度化,确保干部真下去、常下去。另外,实施了选调生下基层挂职锻炼制度,一年一批安排选调生到乡镇担任镇长助理。目前来看,这些工作机制取得了预期成效,很多机关干部与农村群众、企业员工建立了深厚友谊,拉近了干群关系,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截至目前,已有7名挂职干部主动向组织要求留在乡镇工作。
(二)完善交流培养机制,让党员干部带着冲劲“干”起来。实践中发现,包括县级部门的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庸庸碌碌、无所事事。这种庸懒现象,虽不像一些明显的腐败行为那样严重危害党的事业,让群众深恶痛绝,但也造成效率低下、服务不力等问题,党委政府不满意,群众很反感,可以说是一种隐形的腐败。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提拔作为让干部“动”起来的措施,不可能经常性的落实到大多数干部身上,很多干部只能多年工作在一个部门、单位,甚至一个岗位,时间长了激情消退、干劲不足也就在所难免。对症下药,让干部流动起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近年来,胶州市坚持开展干部交流工作,近三年共交流干部600余名,仅去年以来就对各部门、单位、各镇、街道的90余名中层干部进行了集中交流,目前已形成了形式多样(包括培养式、回避式、重点工作需求式等多种形式)、内容完善(担任单位“一把手”超过5年的,一律交流任职;负责人财物管理等重要工作岗位任职超过5年的,一律交流任职;在同一班子中担任副职超过10年的,一律交流任职)的工作机制,在盘活干部资源、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三)完善群众评价机制,让党员干部带着责任“干”起来。责任心和义务观念的强弱是决定一个党员干部能否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干好工作的关键因素。当前基层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状态上出现一些问题,恰恰源于工作责任心的减退和义务观念的淡化。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的考核评价基本都是在系统内部封闭进行,容易受到一些非工作因素比如个人关系远近、领导好恶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有时候不能客观反映每个人的工作业绩。时间一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的好不如关系处理的好等心理,直接造成责任心和义务观念变弱。应对之道最具实效的莫过于将对干部的考核评价权更多的交给群众,建立完善开门评机关、开放评干部的机制。去年以来,胶州市总结提炼“走进百姓村村行”活动中让群众给镇村干部打分的成功经验,建立镇村干部群众评价机制,把党员干部作风、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重视民生事业、服务基层群众等组织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工作作为评价的重点内容,以群众满意度测评为主要方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的政绩考评、提拔任用和党员组织鉴定的重要依据,极大的增强了镇村干部的责任心,产生了明显的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