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15 00:00:00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马鬃岭镇人民政府
马鬃岭镇是桃源县东北边陲一个丘岗乡镇。全镇总面积68.7平方公里,总人口2.2万,辖7个村,1个居委会。全镇有耕地面积3.3万亩,是一个以柑橘、棉花、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乡镇。全镇最具特色的是柑橘产业,总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年产值过亿元,人均达5000元左右,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初,镇农村信用社累计存款达1.3亿元,人平6000元,在全县各乡镇位居前3位。
马鬃岭镇农村富裕程度能达到今天的水平,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面积广阔而又肥沃的丘岗被充分开发利用之外,还得益于马鬃岭镇有一批勤劳、智慧的农村人才队伍,是他们的带头示范使全镇农村经济因地制宜,走上了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农村人才队伍现状
(一)有一批敢为人先的开拓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处于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就有原鹤峰村的几十户人家尝试在丘岗上种植柑橘,并大获成功。当时的乡党委、乡政府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鹤峰召开发展庭院经济现场会,由此拉开了全镇大种柑橘的序幕。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放活,农民有了更多自主权,积极性更高,开垦荒山、扩张柑橘的势头更迅猛。80年代末,全镇80%的丘岗都种上了柑橘。如今正在盛产期的橘树正是那个年代栽种的。那个时期的农村人才队伍完全是农民中自发涌现、自由发挥,凭着一股对财富的渴望,燃烧着创业的激情。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开拓、打拼。他们为了发展产业,如饥似渴的学习技术知识,开拓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四处联系资金来源,创业相对来说环境宽松、空间较大,利润回报也相当可观。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进一步充足,产品卖难问题开始显现。马鬃岭镇应运而生了一批营销人才。他们在日渐突出的柑橘、棉花、花生、黄豆等农产品积压难题中看到了商机,率先走出去,勇敢地与外面的世界主动对接,克服了资金、信息、经验不足等难题的困扰,承担着失败的风险,终于建立起了一个营销网络。集镇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收购部达到了10多家,年外销农产品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年获利500万元以上。如柑橘营销大户杨学初同志就是从那时创业起家,尽管开始遭受过严重亏损,但凭着敢闯敢试永不言败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经过几年打拼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与人合股创办了芙源棉花加工厂、亿鑫柑橘打蜡厂,如今每年加工销售棉花1000多吨,外销柑橘8000多吨,创产值1800多万元,创纯利300余万元。
(二)有一支数量庞大的技术队伍。柑橘、棉花等产业发展起来后面临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优质才能优价,只有高产才能高效,只有创立品牌,才能拥有市场。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光靠农民自发组织、自我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发挥政府普及科技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农民农业科技水平,使人人都成为农业技术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坚持每年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常年聘请县科协、县农业局、石门柑橘协会等知名专家来马鬃岭现场指导,几年来累计培训柑橘技术人员乡村组干部5000多人,印发技术资料5万多份。全镇60%以上的群众都是种橘植棉的行家里手。善于捕捉市场信息,采用先进技术的也不在少数。兴安村种橘大户董运初,他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经营理念,快人一步,在6年前引进江西南丰蜜橘,如今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价格每公斤达4元。2011年8亩面积纯收入12万元以上,是早熟蜜橘效益的3倍,是种棉花的6倍,是水稻的12倍。木槎桥村种橘大户郭顺初,栽种的30亩山下红蜜桔,采用补硒技术,生产的富硒蜜桔,外观颜色鲜亮,口味鲜美,富于营养而成为市场紧俏货,价格比常规品种翻了一倍。今年30亩山下红蜜桔纯收入达30万元。他们这些领头人才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全镇其他农户的学习,提升了全镇种橘水平的普遍跃升。镇政府,各村还实现广播村村响,定期召开广播会,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刘炎村还成立了农民素质培训学校,由原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李元成任名誉校长,组织全村农民定期培训,重点学习农业技术、卫生保健、为人处世等知识,不仅请专
(三)有一个日趋完善的人才网络。植根于这片沃土,依附于支柱产业,农村人才服务网络这棵幼苗也越发枝繁叶茂。如今的马鬃岭,围绕服务柑橘、棉花、水稻等农业支柱产业,已成立柑橘产业协会,发展会员150多人。注册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个,吸纳成员2000多人。无论是协会还是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产业发展,聚集了各方面的精英人才。开展了信息发布、技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回收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引进外商投资,提高本土产业水平。今年以马鬃岭柑橘协会、昌盛柑橘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实施。马鬃岭省农业厅、常德市人民政府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马鬃岭万亩柑橘标准园建设,3000亩柑橘大实蝇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项目成效显著。大面积果品质量明显提高,销售价格一路走高,温州早熟蜜桔从9月份1.2元/公斤,到目前已上涨到2元/公斤,每亩橘园效益同比增长50%以上。农牧站在木槎桥村创办的百亩超级杂交稻杂交稻示范片建设,取得亩产805公斤的好成绩,30多农户成为种植超级杂交稻的行家里手。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镇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村人才队伍稳定,但从长远的、发展的、横向比较的眼光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人才队伍结构老化。据统计,全镇政府机关18名公务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只有4人,只占22%,28名事业站所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只有8人,只占32.1%。而且此比例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38名村干部队伍中,35岁以下只有1人,只占3%,60岁以上有10人,占29.5%。尤其是村干部队伍结构老化缺乏竞争,对工作热情不够,危机感不足,对新观念新技术接受不快,对各项工作执行推动能力弱化问题突出。
(二)创业空间变窄。相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农村创业可利用资源空间变窄,农村土地资源不能流转,人平土地面积少,要想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基本没有可能。一亩三分地收入增涨已接近上限。导致难以吸引新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业经济发展行业。大量年轻人才选择外出流向城市,农村成为中老年人的留守地。
(三)融资渠道不畅。由于历史形成的乡村债务导致近几年日益严重诚信危机,农村融资难,人才想创业,没有资金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突出。
(四)基础条件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我镇虽然在2002年就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但水利设施没有得到相应改善,沟渠淤塞,山塘淤泥,机埠损坏依然严重,一遇干旱就遭损失。2009年的那场百日旱灾,很多种植大户望水兴叹,损失严重。
三、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队伍结构。要鼓励年轻干部到乡镇基层工作,给予更多的成长空间,改变干事的人少、拿钱的人多的现状;改变村干部队伍结构,建立正常退出机制。对年满60岁以上的实行到龄退休,让更多的年轻人才进入村干部队伍,以增强活力。
(二)改善创业环境。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要创新土地流转和融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三)完善社会保障。对农村人才要宣传发动,鼓励参加社会保险,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