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0-31 16:09:08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中共桃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崔严文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就要切实担负起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基础和人才支撑这一艰巨任务,努力形成和谐的组织工作新局面,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用和谐理念指导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各级党委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各级党委必须要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握方向、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这就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必须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组织部门作为党委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就必须用和谐理念来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客观公正地选任干部。客观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按《条例》规定办事,严格程序、严格标准,坚持做到重德才、不厚此薄彼,重政绩、不论资排辈,重潜力、不求全责备,重民意、不简单以票取人,保证客观公正,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促使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和谐的干部工作氛围。
2、与时俱进地建强班子。一是要合理配置班子结构。要选拔任用年富力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政策法制观念、行政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较好的实干精神,气质性格互补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形成以较高学历水平、年龄呈梯次结构和既有懂农业、又有懂工业、商贸流通等不同专业知识的合理的班子结构,通过改善结构来增强班子活力。二是要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意识教育,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权利观、群众观教育以及“两个务必”、公道正派、“八荣八耻”等教育活动,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觉做到勤政、为民、务实、清廉。三是健全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务实团结、开拓进取的和谐氛围。
3、满怀真情地关心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央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对这一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组织部门作为“干部之家”,就要事事处处为干部服好务,让他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要在政治上真正重视。一方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拓展教育培训内容,提升干部整体素质,既为干部顺利成长搭建平台,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素质和能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对作风务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要大胆提拔重用。对那些长期默默无闻在基层工作、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干部,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二是要在工作上真心爱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干部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承担的压力大。因此,当干部在工作中遇到较大困难或阻力,甚至因某项突发事故难以打开工作局面时,组织部门要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三是要在生活上真情关爱。在干部生活上遇到困难、个人家庭发生重大事故时,组织上要及时出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用和谐理念指导基层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组织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神圣使命。因此,组织部门必须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用和谐理念来指导基层组织建设。
1、要围绕凝聚人心,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加强党内和谐,以党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组织部门作为建设各级党组织的职能部门,要在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科学发展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诚信道德意识,等等。围绕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把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衡量标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要突出抓好企业、社区、机关、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党建工作,对一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积极组建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发展一个,巩固一个。
2、要围绕服务群众,培强党员队伍。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人。党员,既是党的细胞,发挥着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发挥着引领人民群众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组织部门要着力加强党员队伍能力建设,增强他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对理想信念、政策法制、经营管理、财政金融、领导科学、实用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增强党性修养,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实用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党员岗位奉献”、“定岗定责,联户帮带”等党建主题活动,健全让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快党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处置力度,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真正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健康有序、充满朝气、致富有方、永葆先进的党员队伍。
3、要围绕共建共享,帮扶特困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除了关注优秀党员外,还要关心帮助那些身体状况差、生活条件差的特困党员。要通过建立党员扶助基金、“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困难党员走出生活困境,掌握更多技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真正形成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用和谐理念指导人才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组织部门作为“知识分子之家”,肩负着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人才的重任,必须站在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来抓人才队伍建设。
1、抓牢第一资源,加强人才培养。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组织工作的重头戏来唱,整合科技、教育、卫生、科协、农业、林业等部门单位力量,形成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围绕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既培养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有技术优势的专家型人才,又要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开发出更多的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营造和谐环境,鼓励人才创业。组织部门作为人才工作的牵头部门,要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人才给予支持。对各类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特别是在农村基层,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实用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帮助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给予资金扶持,促进各类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3、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组织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的人才工作局面着手,加大对各类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扩大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对农村实用人才,要开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积极帮助他们申报技术职称。同时,给予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优秀青年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吸收加入党组织。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