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发布时间:2008-08-26 08:35:00 访问次数: 刘熙武 赵明德 信息来源:《党建》
-
掌握要点: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正确认清形势,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非常鲜明地提出了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增强忧患意识居于四个“一定要”之首。强调增强忧患意识,表明了我党在理论上的清醒和实践上的自觉。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风险和挑战讲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实,越来越客观,中央高层频敲警钟,强调忧患意识,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是政治口号,也不是刻意低调。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深刻洞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充分认识,表明我们党在执政能力上日趋成熟。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饱经忧患的历史。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箴言。什么是忧患意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没有问题时想到问题、没有危险时预见到危险、矛盾潜伏时考虑到矛盾的激化,换言之,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认识论来讲,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它表现为历史主体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表现为历史主体的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忧患意识还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与积极建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前瞻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等特点。
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背景下成立的,在充满忧患意识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的。建国之前历史上有名的“延安窑洞对话”,我们党就开始思考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进京赶考”的问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党的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可以说,忧患意识始终贯穿我们党的建设历史。87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是在忧患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政党,我们党已把忧患意识深深地融入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实践中,表明了我们党在实践上的高度自觉。
忧患意识是一种哲学范畴,我们党把“得与失、成与败、存与亡、顺与逆、兴与衰、治与乱”的辩证关系引入了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之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的批判本质。它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建设中“否定因素”的高度警觉,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越是掌声喝彩声多的时候,头脑越不能发热,越要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唯其如此,才能辩证地看待形势和成绩,才能少走错路弯路,甚至不走错路弯路,不断创造和发展好的势头,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深刻认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强调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表明了我党在理论上的高度清醒。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的历史起点”这一论断。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其次,我们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继之而来的是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大了,这应该是另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球化视野中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可谓:忧在眼前,患在脚底,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来自国际的风险和挑战。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国内矛盾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发生“蝴蝶效应”的几率越来越大,国际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不可能独善其身。遏制中国发展强大,始终是西方国家的战略,他们不断制造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各种反华势力不断打出“人权牌”、“民主牌”、“台湾牌”和“西藏牌”等等,给我们的发展设置层层障碍。眼前,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这次汶川大地震,由此引发的诸如中小进出口企业的困境、国外热钱涌动、国内通货膨胀、股市低迷、房价攀升、CPI飞涨、失业人群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同时,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始终面临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三大危机的考验。
二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风险和挑战。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成就显著、代价高昂。从总体上讲,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路子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单位产值耗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人与自然友好和谐的目标任重道远,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问题明显持续增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引发的矛盾在持续增多,统筹协调人民内部各个不同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难度越来越大。毫无疑问,上述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应对和解决,所引发的严重后果都可能抵消吞噬3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直至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总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反复强调忧患意识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表明我们党对国内外形势有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实践表明: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使我们能够在忧患中警醒,在警醒中奋进,才能够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和挑战。
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忧患意识,首先要求我们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对这一理论体系理解的深刻程度。因此在学习中要深入理解把握这一理论体系中三大基本问题的内在联系,并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和个人思想实际融会贯通,深刻理解把握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信仰,并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信仰来追求。其次,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清形势,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在复杂和严峻的现实面前,不畏难、不气馁,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难而进,砥砺不止,奋斗不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再次,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改革创新,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做法和行为,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要毫不动摇地去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落到实处。
正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发展没有坦途,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必将是一条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只要我们时时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毫不松懈,永不停滞,开拓进取,我们一定能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思考题:
1.我们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2.如何认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中的风险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