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连续第5年丰收 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
发布时间:2008-08-26 08:32:00 访问次数: 董 峻 信息来源:《党建》
-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信息,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夏粮总产超过2400亿斤,增产50亿斤以上,实现连续5年增产。夏粮连续第5年丰收,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这表明,粮食生产改变了“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格局,标志着我国粮食生产跨上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台阶。
四张“王牌”打出夏粮连续5年丰收佳绩
王牌一:好政策。
2004—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针对“三农”。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因此,在预算安排“三农”投入比去年增长1300亿元、达5625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其中的206亿元是直接补贴给农民的资金,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并且从2004年起,国家还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春季国家再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
王牌二:新思路。
今年夏收,位于河南周口市的黄泛区农场的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平均亩产达631.66公斤,是这个省万亩连片小麦的最高亩产。“高产创建是我国粮食生产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新途径。”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产创建。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必须走提高单产的路子,各地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单产的政策措施。如,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涉农项目重点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支持示范点技术培训和物化补贴。
王牌三:人努力。
我国农业目前还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近几年几乎每年粮食生产都面临干旱、洪涝、台风、低温冻害、病虫害大发生等多种灾害的考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日益加大。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业救灾措施,把握工作主动权,在关键农时和汛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出灾害防御指导性意见。灾害发生后,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帮助灾区搞好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广泛开展重大病虫防治宣传工作,指导农民适时、科学、有效地开展病虫防治。
王牌四:重科技。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长年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各地在抓粮食生产时,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高产示范、高产竞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不少地方还建立了省长指挥田、市(县)长联系点,使高产示范点成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民心工程、农技人员抓技术推广的阵地、科研人员抓成果转化的大舞台。通过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把小面积试验产量变成大面积推广产量,实现了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夏粮增产为抑制通胀贡献良多
夏粮实现“五连增”,使中国粮食生产跳出了“波动怪圈”,来之不易。今年上半年,中国承受了内灾外患的多重压力。先是年初北方的严重旱情,使部分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受阻,对适时春播构成严重威胁。紧接着是春运期间南方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农业生产再受冲击。之后,是空前惨烈的“5·12”汶川大地震,在重大人员伤亡的同时,还造成5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大量夏收作物无法收获,几十万亩农田被毁,5万多个温室大棚倒塌。而不久前的暴雨洪水使华南、江南、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波及全国20个省份。尤其是,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国内外普遍担忧:中国农业,扛得住吗?
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中国要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采取综合调控措施,但一个关键点是狠抓农业生产环节,确保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今年夏粮丰收的重大利好消息,无疑将为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运行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
为保粮食、强农业,我国近年来在加紧构建一套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以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按照“有保有压”等原则,突出农业地位,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制度、政策、投入、补贴等方面推出了前所未有的惠农之举,有效调动了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5月CPI指数同比上涨7.7%,较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透过数据可以发现,CPI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回落。在CPI数据公布之前,我国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8周回落。
中国从容应对全球粮食危机
与粮价温和可控的中国相比,国际粮价飞涨,农业危机袭击全球。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的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这场危机使粮食计划署“面临成立45年来最大的挑战”。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12%,大豆价格上涨75%,玉米价格上涨47%。今年一季度,国际粮价继续上扬。截至2月底,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几年来已上涨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83%。
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许多穷国的人民面临饥饿威胁,一些国家多年的脱贫成果正毁于一旦,社会动荡不安。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已开始限制粮油出口,鼓励进口,增加储备。
在这场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中,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前不久,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出席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一直坚持为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稳定的粮价,对世界粮价稳定作用巨大”。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这样的高度评价。正是中国领导人将农业视为“国家之重”,使得中国平稳度过了全球农业危机。“中国经验值得关注”。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盛来运说,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有一定“传导作用”,但由于我国农业和经济基本面仍然健康,在市场调节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随着食品价格上涨接近顶点,二季度我国物价上涨趋缓,全年物价将呈“先涨后降”的温和走势。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负责人如是说。实现全年粮食丰收仍需努力
夏粮虽丰收到手,但只是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由于秋粮才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所以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影响秋粮生产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汶川特大地震和南方持续强降雨已经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下半年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预计还将偏重发生;受异常气候等因素影响,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防控形势严峻;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由于粮食连续增产,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同时,在农产品产销链条中,农民投入多、耗时长、风险大,但在销售中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影响了种粮积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预计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562万公顷,将比去年有所减少。
从长远看,尽管我国夏粮实现“五连增”,但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尽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尽管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一句话,“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这个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
今后,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一方面是人均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人均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已降到1.38亩,每年粮食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肉类消费需求增加80万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必须长期致力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长期致力于科技进步,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部长孙政才表示,要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关键是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好、发挥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要中央的惠农政策在地方得到落实,就能保证我国城乡居民分享农产品“量足价稳”之惠,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