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3 18:14:46 访问次数: 陈前 信息来源:本站
“基地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线阵地,集资源、管理、服务于一身,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打造基层治理的“高光时刻”,得在治理方式上下足功夫,做一个会选择的行家。
要形式不要形式主义。从哲学角度讲,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是思想转变为现实的特殊媒介;而形式主义是置内容于不顾,纯粹为了形式而形式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在会议上布置工作、在工作群内强调工作进度、在资料汇编内评定工作成绩是当前一些基层单位推进工作的通病,当工作助手成为工作主力军时,形式主义或许就有所抬头。反观“7.1建党节系列表彰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宣讲先进典型、表彰优秀党员等环节,让党性锤炼体现到实践中去,将抽象的精神熏陶投诸于具体的客体,何尝不是表达党性关怀的生动体现。另外,一切的形式均应让步于形势。疫情期间,为降低群体性感染风险,广州猎德取消千家宴,乃典型的形式让步形势。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春节期间在宗祠区宴请亲朋好友、邻里邻居,是猎德延续了10余年的传统风俗,“同吃一桌饭,共谱一方情”,是展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社会的必要形式。
要人才不要人才错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岗适用、人事相长才是破解新时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三寸之舌,强过百万之师”的毛遂,在担任赵国外交使臣之时,促成楚、赵合纵,共御强秦;而担任三军主帅,沙场厮杀之时却一败涂地,让赵国一蹶不振。不可否认,毛遂是个人才,只不过被迫在不擅长的领域才能错位而已。当前基层治理的人员配备模式大多等于镇村本级干部加上级派驻的指导员,其初衷旨在配强队伍、协力攻坚,决战基层治理模式改革创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按需配岗选人,还有待考究。基层治理不怕没有人,没人再选人即可;就怕有人非良人,空占位子难干实事。
要帮扶不要帮扶惯性。基层治理工作最讲究一个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正是基于其特殊性而确定的创新举措。要想让结对帮扶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遍地开花,需得在思想根源上端正态度,正确认识帮扶的深刻含义:它就好比是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发动机,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它也仅是一个动力发动装置,后期的养护工作还是要靠基层自己。基层治理跑不动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寻找帮助,更多的是要在每一次运行中汲取灵感,学以致用。责任制是帮扶的衍生形式,是帮助难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抓手。疫情防控有包保责任人,脱贫攻坚有帮扶责任人,粮食安全有生产责任人,这些责任人的明确分工织就了基层治理工作的运行网格。未避免台账里见责任人成为当前帮扶举措的惯性思维,在前期谋划之时就得摸清帮扶双方的底数与需求,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