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1 15:03:09 访问次数: 余泽民 信息来源:县委组织部
近年来,桃源县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想办法、下功夫,以紧抓村(社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激发党员活力、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探索研究出一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方法,逐步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1.选优育强村级队伍,夯实基层治理组织保障。把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打好储备、培育、选配“组合拳”,打造善谋发展、善带民富、善治基层的带头人队伍。一是拓展“备”的深度储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持续实施村(社区)干部“234”后备人才培养和“青蓝工程”,动态储备“青蓝工程”村级后备干部620名。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2020年初,县委大力实施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预备人选“育青计划”,共有407名“育青计划”培养对象通过换届进入村干部队伍,基层干部队伍内生力量不断增强。二是增强“管”的力度育才。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升”计划,用好用活学习强国、红星云等平台引导干部深入学习。严格落实书记讲党课、党员冬春训等制度,通过集中轮训班、业务辅导班全方位提高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2017年以来,县本级年均举办村(社区)干部培训班5个,培训干部2000余人次。三是提高“配”的精度选才。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选拔出了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干部。本次换届后,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5.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61.8%,每村至少均配备了一名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全面达到了年龄调优、结构配优、主职选优的配备标准,基层队伍活力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在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等配套组织进一步健全、建强,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也更加明显。
2.搭建多方参与平台,激发党员群众自治活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搭建平台,增强党员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参与感,激发和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屋场小会解治理难题。让领导干部多接地气,更好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难题,组织广大领导干部走进农家屋场庭院,以“屋场小会”的方式,就人居环境、扫黑除恶、乡风文明等群众最关心的基层治理工作与群众面对面“话家常”,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出“谋事找群众商量,干事让群众参与,成事与群众分享,完事和群众通气”的工作氛围。二是志愿服务办治理实事。让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联系服务群众,大力实施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每月利用1天的时间,组织机关干部到居住地、原籍地、曾工作地、扶贫帮联地开展政策理论法律宣讲、讲授微党课、开展社区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特别是结合秸秆焚烧、养殖退养等当前基层治理热点问题,主动上门做宣传、讲政策,让群众多理解并支持乡村工作,群众对基层党委、政府的意见大为减少。三是设岗定责展治理广度。为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作用,开展精准服务。一方面,把在家的零散党员聚拢来,通过“化零为组”分设矛盾调解、环境整治、扶贫帮困、应急处险等若干服务型党小组,再根据个人意愿和小组意志“双向选择”进行精准设岗、精准定责,组团开展精准服务。另一方面,以党员为中心建立互助小组,由1名党员就近联系5名普通群众,帮助解决日常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3.探索创新服务载体,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充分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创新服务载体,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一门式”构建便民服务新体系。累计投入4亿元,在全县高标准建成413个村(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设有“一站式”服务中心和“一门式”服务窗口,真正将为民服务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与此同时,按照“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原则,大力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事项审批权限下放,对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细致梳理,基本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村。“云村庄”构建党群共商新平台。指导各村(社区)建立“云村庄”村级微信群工作平台,用网络把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党员和村民连在线上,跨越空间的障碍以最低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加强村庄社会关联和公共参与,实行村级事务线上讨论决策。村级大小事务都在“云村庄”内发布、讨论、商议、决议,营造了村级事务党员群众共议共商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党员群众在乡村治理的参与感,极大激发了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