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港镇:聚焦三感,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发布时间:2024-09-13 09:34: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近年来,桃源县理公港镇坚持把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守牢生命安全防线、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上狠下功夫,把一件件可感可及的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赢得了群众广泛认可。
聚焦幸福感,打通基础建设“中梗阻”
为了让群众就地过上现代化的生活,镇党委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道路、饮水、供电问题,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一是畅通群众出行“必经路”。党员干部全员出动、挂图作战,抢抓有利天气,加快施工进度,在短短130天内就完成17公里三级公路的提质改造工程,泥泞不堪的土路从此变成了畅通无阻的柏油路,彻底解决了沿线群众的“十年之苦”。今年,镇党委还将有10公里旅游路、产业路铺筑到田间地头、景区景点,助力农村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二是接通百姓生活“健康水”。为克服辖区位置偏僻,资源型缺水的困难。镇党委多年来四处奔走联系,统筹社会资金、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实施饮水工程8处,铺设水管管网6000多米,并重新选址自来水厂取水点,从根本上解决了1.2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搬开了奔向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让干净水、健康水润泽百姓的生活,流向了百姓的心间。三是连通村民住房“放心电”。针对辖区内低电压问题,镇人大代表多次提交议案,向上级争取800万元农村电网提质改造项目,着力解决农村电网网架薄弱、供电设备过载和线路老化等问题,实现全镇17个村居电网改造全覆盖,切实根治了生产生活供电不足等问题,让村民用上了“舒心电”、“放心电”。
聚焦安全感,筑牢抢险救灾“铁堡垒”
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灾害形势,理公港镇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牢牢绷紧安全这根弦,用责任担当筑起保护群众的钢墙铁壁。一是当好铲冰除雪的“开路人”。2024年2月,寒潮天气来袭,气温骤降,道路积雪结冰严重,镇党委迅速成立党员先锋队19支,出动铲车6辆,发动100余名党员、群众奔赴318省道等交通要道开展清冰除雪、交通疏导、发放物资等工作,为群众开辟出了一条条暖心的“平安路”。二是当好防汛抗洪的“守护者”。2024年6月,整个乡镇又遭遇极端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镇党员干部闻讯而动、挺鹰担当、日夜奋战在应急抢险、值班值守、转移安置、灾后重建工作一线。累计前往中小水库、重点路段、集贸市场等区域排查隐患300余次,对地质灾害点附近住户、中高风险切坡建房户开展敲门行动200余次,转移群众350余人,在洪峰浪尖上打赢了这场防汛救灾硬仗。三是当好巡山防火的“消防员”。理公港镇山地众多、林草茂密、森林覆盖率高。镇党委政府强化风险意识,防火于未“燃”。一方面加强预警预报,每季度开展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1次,提升应急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加强防火管理,每年上山巡山120余次,开展森林防火科普宣传10余次,织密织牢防范网络,切实保障了群众的人民财产安全。
聚焦获得感,念好乡村振兴“致富经”
理公港镇坚持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抓手,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多重保障全面覆盖,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一是写好监测施助“保障篇”。建立“五级人员同排查”制度,由镇党委书记带队,组织行业部门、村两委干部、连村干部和工作队,对全镇8000余户家庭进行调查摸排,341位帮扶干部对1172户监测户、脱贫户进行逐户走访、精准画像和量身制定帮扶计划。三年内新增监测户36户,真正做到了应纳尽纳、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二是写好产业培育“发展篇”。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念好“山字经”、唱活“林草戏”。全镇共创建19个农牧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了以泥头山野生油茶、野华岭蜂蜜、日本花椒、富硒红薯、老祖岩羊、枣蜜桃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体系。其中杨公桥村利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主体优势,培养了养蜂大户100余户,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31万余元,也让村内308户脱贫户享受到了可观的分红金。三是写好教育就业“活水篇”。秉持“输血和造血并举”的理念,激活教育和就业两大动力源。积极争取“雨露计划+”、“教育基金会”、“桃源县商会”等政策协会支持,为473名学生发放助学金,引导困难学子发奋图强、改变命运。搭建用好“春风送岗”、“技能培训”、“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平台载体,为1000多名劳动者对接求职意向、解决就业难题,确保了全镇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稳定在1500人以上、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了依靠双手摆脱贫困、创造幸福未来的积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