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3-05 22:09:12 访问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来源:
中新社北京三月五日电(中新社记者 俞岚)五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扩大内需,并表示重点是要扩大消费需求。为此,中央政府将在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支出预期、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等方面加大努力,以此减轻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掏腰包式”的扩大内需相比,此轮内需启动的思路发生明显变化。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富民”来促进消费的增长,力图让民众“袋中有钱,花钱不慌”。
居民消费偏低一直被指为中国内需不足的首要原因。政府想尽各种办法“赶储蓄出笼”来鼓励居民消费以扩大内需,但收效甚微。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即消费率逐年下降,二00四年仅为百分之三十七。而发达国家一般消费率都在百分之七、八十。
但事实上,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还是较快的,其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消费率偏低,内需不足的根本症结还在政府消费不足。
过去几年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超过百分之十五,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但政府的“投资饥渴症”和“公共服务漠视症”,使得这部分财富流向出现偏差。投资率高企不下,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政府对消费的贡献大打折扣。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缺位”造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当前,民众之所以不敢花钱,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可支配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的过度市场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民众对未来预期不明朗,不得不放弃即时消费,以备不虞之需。
因此,要真正扩大内需,仅仅寄望于居民消费是不够的。这种为了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的做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缺乏持久性。而增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和提高政府消费比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确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建立一个低水平、高覆盖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可以实现的。
此间代表、委员倡言,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首先应加大自身消费支出。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培育成熟的消费环境等。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这部分消费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能够稳定民心,改变民众悲观预期,使其也能放心大胆地消费,以缓解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