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9 16:06:54 访问次数: 魏仙耘、焦阳 信息来源:常德日报
题记:
拥抱今天的希望,方能拥有明天的丰盈。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首要之策,在于唤醒困守贫穷的沉寂,予民众以希望,予大地以生机。
赛阳,一个明亮阳刚的名字,一座贫困闭塞的山村,一个美得让人心痛的地方。桃源县沙坪镇赛阳村,因地处雪峰山余脉、赛五龙山之南而得名。全村9个村民小组、398户、1270人,有贫困户132户、446人,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赛阳地处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就是传说中惊现过华南虎踪迹的神奇所在。偏远的村落,闭塞的交通,于贫瘠的山民是一种困扰,于一方山水却是一道屏障。始建于1958年的王家湾水库碧玉一般嵌在山林之间。这里,有极清幽的翠竹山林,有极纯净的清溪涧流,有山花烂漫,有流云飞瀑……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赛阳掀开了新的篇章。建强一个支部,培育一方产业,打通几条出路,几项硬举措下来,山水之美被唤醒,山林之美被唤醒,劣势转身成为优势,赛阳之美成为一道温柔坚韧的利器,在这场战役中大显身手。
4月25日,记者走进赛阳,去探寻赛阳之美的奥秘,恰遇一场雨。从常吉高速往南在沙坪镇地段下高速,在乡村道路上行进约半小时,就到了赛阳地界。4月的赛阳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山林滴翠,清溪静流,悦耳的鸟鸣与怒放的山花述说着一座村庄掩不住的生机。雨幕中的山村颇有几分烟雨江南的韵致。车行道上,窗外皆美景,道旁皆泥泞,赛阳正在抓紧实施拓宽村道的建设工程。雨雾中,一条路,带着泥泞,向美景最深处,延展……
正在修建中的赛阳村环湖路。
建成后的澄溪河桥将被水库隔断的村庄联系起来。
88岁的老党员黄兴富拄着拐杖行走在自家门前的小路上。
党建强基
一枚党徽,亮明身份,明确责任,
凝聚起山村发展的力量
赛阳村有24名党员,平均年龄70岁,年龄最大的90多岁,80多岁的近10人,50岁以下的仅有3人。党员队伍严重老化、思想涣散、活力不足。解赛阳之困,首先需解支部之困,扬盘龙之头。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2016年年初,市委帮扶工作队正式进驻赛阳村。面对这样一个“老”“弱”的基层党组织,这支由市农委、市委编办、市经管局、市农机局、市农教办、市水文局、中石油常德分公司、达门船舶等单位组成的帮扶队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从抓基层党建工作入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发展,助推脱贫。2017年年初,市委出台《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切实做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若干基础工作的意见》,即“从严治党十八条”。党员在参加党组织活动时须佩戴党徽成为一项硬性规定。作为牵头起草这个文件的市领导,市委副书记徐正宪决定在自己的扶贫联系点村,从佩戴党徽开始,让党员亮明自己身份、明确责任担当,从而唤醒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找回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今年2月27日,对于赛阳村的24名党员来说是一个记忆特别深刻的日子。村党支部书记吴雄将小小的闪亮的党徽发到每名党员的手中。戴着党徽,面向党旗,24名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一天,每名党员都佩戴着党徽照了相。
与此同时,为加强村党支部的力量配备,市委选派了1名县处级后备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还新配备了1名30岁大学生任村支部书记助理。市委帮扶工作队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在党员间开展了“乡村夜话”谈心活动,通过开诚布公的谈话,解决支委思想不统一、步调不一致的问题,让支部班子形成合力。
针对党员队伍老化、后继乏人,帮扶工作队决定把支部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能带领大伙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目前,赛阳村已培养村主任助理2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选配村民议事代表18名。
形成有效制度,是建强村党支部的根本保障。一年中,市委帮扶工作队先后指导村里制定了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党员管片联户服务、村级财务管理、村务监督和村规民约等制度,并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搭班子、强队伍、定制度、亮身份,赛阳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能力明显增强。在这支重焕生机的党员战斗队伍里,杉木溪组88岁老党员黄兴富的故事感动着许多人。
42年的党龄,当了47年的村民小组长,88岁的黄兴富如今依旧乐此不疲。老人自豪地告诉记者,党徽自从戴上了就没再取下来过。村里搞基础设施建设,修桥修路,他都是义务监工。遇上矛盾,老人总是会不请自到地去调解。他说,现在村里脱贫攻坚搞建设,遇到些沟沟坎坎的,自己作为一个老党员就如同一根拐杖,得去撑一把,扶一把。每次出门之前,老人家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胸前的党徽擦得更明亮些。老人家没有子女,两老就住在峭壁上一间极其简陋的旧房子里。去年,帮扶工作队准备将黄兴富纳入该村的易地搬迁脱贫计划,可老人不同意。他说,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向组织提要求,房子只要不漏雨、能住就行,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要把钱留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党徽虽小,力量无限。党员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因此回归。去年,村党支部在党员与村民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党员瞿美秀主动与患尿毒症的贫困户黄云兴结对,平时上门帮扶服务,还安排黄云兴的妻子在农家乐务工;“80后”党员夏志敏,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央企工作。2013年,因为父亲过世,夏志敏辞去工作后回到村里照顾家人。2014年,他被村党支部发展为党员。去年,帮扶工作队进驻之后,因为党员身份,有文化、有能力,夏志敏被任命为村支部书记助理,作为后备村干部培养。今年4月,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年轻的共产党员小夏当选村党支部委员。
今年初,村里新建通组公路要占用夏志敏家门前承包的鱼塘,他二话不说,就将鱼塘填掉一亩作为公路路基。在夏志敏的电脑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电子地图:赛阳村图里,每一个贫困户的名字被罗列在上,点击名字,能通过链接清楚地看到每户的家庭状况、收入、贫困原因等信息。
易地搬迁,部分村民最初思想不通,工作难做。党员文志红主动从外地回到家中,和帮扶工作队队员一起每晚走家串户。
83岁的老支书夏国兴,20多年时间里很少参加村党支部的活动。2月27日戴上党徽之后,他主动找到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吴雄,一再表示要主动把家里子女的工作做好,还要帮助村里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脱贫。
一枚小小的党徽,就这样凝聚起一座村庄、一群共产党人的力量!
实事脱困
一座桥梁、24件实事,承接着希望
也连接起民心
正在建设中的赛阳村易地搬迁安置项目。
隔山渡水,行路艰难,是困扰赛阳的瓶颈。脱眼前之困,方能予民众以希望和未来。
市委帮扶工作队队长朱益祥向记者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一名农妇来回几十次将自家山林里砍伐的楠竹背运到船上,通过几十分钟的水路运到水库大坝,再通过卡车运往山外。萝卜拌成肉价钱,也就很难有经济收益了。还有更寒心的往事。1969年5月19日清晨,老党员黄富清和另外2名村民小组长划船赶往村部开会,3人乘坐的小船在半途遭遇山洪。汹涌的洪水瞬间将船冲翻,3人同时落水,不会游泳的黄富清拼了命扑腾到岸边,醒来后,人们告诉他同行的另外2人已经遇难。
通过走访调研,帮扶工作队队员笔记本上记录最多的是村民们对于改善道路设施、拉通桥梁的渴求。“没有桥,到村里办事买东西,要么绕着水库走一个多小时,要么坐船,砍点竹子卖还要先扎成排,再用船拖到水库大堤后才能装车运走。”村民王学秋说,在两岸最窄处的澄溪河,人们靠着一条绳索、一艘渡船来回往返,汛期水流的湍急,随时能隔断两岸的联系。
路和桥,成为赛阳村王家湾水库两岸村民半个多世纪的心结。解开这个心结,才能让百姓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2016年,在结束初期调研后,帮扶工作队把建桥、拓路等24件实事作为赛阳村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纳入了三年驻村工作规划。市委副书记徐正宪多次实地查看、调度后,当年5月,澄溪河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今年4月25日,赛阳村民苦等了半个世纪的澄溪河桥竣工通车,两岸村民从此告别了拉船渡水、绕路出行的历史。村民们在与桥相接的道路两旁种树来纪念大桥通车。
实施六大工程。归纳起来就是一路一坝一桥,一区一场一业。一路:胡家湾环组路;雄鸡坡、左家坪组道;还有王家湾水库环湖路,今后有望成为自驾游和自行车赛道。一坝:交溪滚水坝,可以通车,结束大观组不通公路的历史。一桥:澄溪河桥。一区:大观易地搬迁安置区和左家坪易地搬迁安置区。一场:赛五龙群众休闲文化广场,建成后具备停车、休闲、文化、活动等功能。一业:60KW光伏发电站的落成和并网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数万元经济收入。
家住交溪组的村民陈进军不管下雨或天晴,几乎每天都会走上三、四里山路,再踏过铁索桥,为的就是去村部旁,看一看易地搬迁的房子修得怎么样了。在那里,40多套框架结构的搬迁房寄托着40多户村民搬进新家、告别闭塞的急切愿望。
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路修到哪里,村民的地就主动让到哪里。大观溪组村民燕振华还对帮扶队工作人员说,只要不把家里的墙挖垮,想怎么修就怎么修。野鸡岗组村民王建中,听说组里要修路,自己拆掉偏房不说,还和哥哥两人买了1000多元的炸药,帮助村里开山辟路。有个别村民思想不通,他也自己上门做工作。
产业扶贫 一方山水的美丽与苏醒 那些青翠与碧绿连接梦想蓬勃生长
来不及等到厂房建成,一名制茶师正在赛阳村合作社的简易厂房内制作红茶。
脱贫攻坚非一日之功,任何的盲目与冒进都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赛阳人的精准扶贫从一开始就做到了知彼知己、有的放矢,求精准之策,谋未来之业。
一户一册,挂图作战。 2016年8月26日,全省脱贫攻坚现场会在赛阳村召开,赛阳经验被全省推介。记者在村部一间办公室看到,2个近2米高的文件柜,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用档案盒装好的贫困户资料。一户一盒,一户一策。打开其中一份档案,我们看到一摞约3公分厚的材料,材料上详细地记录着户主姓名、家庭人口信息、家庭现状、贫困原因、调研报告和帮扶对策等。
朱益祥介绍,全村贫困户所有资料都以档案形式存放。“这就是我们的扶贫数据,所有有关扶贫工作的决策都要依据这些信息来定。”
档案柜一旁的墙壁上,贴挂着5张地图:赛阳村贫困户帮助对象分布图、赛阳村整体规划结构图、赛阳村产业布局规划图、赛阳村旅游景点规划图、赛阳村公用设施规划图。这就是挂图作战,每一张图就像一个扶贫战场,图上的每一个标记点都是一次已打完或将要进行的战役。而这5张地图均来源于赛阳村的四大规划。
“赛阳三只角,除水就是坡”。缺少耕地,道路不畅,是赛阳发展的硬伤。青山绿水又是赛阳发展的资源宝库。进驻赛阳之初,帮扶工作队就将保护和开发山水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当作赛阳今后发展的方向。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赛阳借助多方力量,稳稳地走在了精准扶贫的产业之路上。依据以旅游产业为发展统领的理念,帮扶工作队通过申请公益项目,得到了长沙中合慧景规划设计院的支持,为赛阳村量身制订了《赛阳村旅游扶贫规划》,从发展定位、目标、路径等多方面,对赛阳村如何开发山水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规划设计。
紧接着,《赛阳村整体发展规划》《赛阳村产业发展规划》和《赛阳村脱贫攻坚规划》相继成型,四本厚厚的规划图集浓缩成5张作战地图,不仅仅挂在了墙上,也写在了赛阳村的山山水水间,写进了赛阳人的心里。
翻开赛阳村旅游扶贫规划图集,我们看到,赛阳地处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周边有桃花源、花岩溪、凤凰古城、武陵源景区,杭瑞高速作为旅游客流输送动脉,距此不过半小时路程。按照这份规划,赛阳旅游产业将向着景区带动、休闲农业、滨水体验、养生度假的综合路径发展。归纳起来就是围绕赛阳“山+水+溪+竹+林+果”资源多样化来做文章。赛阳旅游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奔小康的阶梯模式持续发展,到2020年,赛阳每年将接待游客8万人次,为全村带来收入2000多万元。
去年,赛阳村成立了虎凤蝶乡村旅游合作社。村集体掌握旅游合作社51%的股权,余下49%的股权由村民和社会资金组成。以旅游合作社为框架,全村9个村民小组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田家坪、左家坪组100多亩的桃林在春天是一条美不胜收的桃花风光带。望着成片的桃林,村民夏志昌满怀憧憬地说,今年夏末秋初,他家的桃子就可以卖钱了。
发展果林产业,赛阳村各个村民小组各有特色。村里成规模的果林种植除了蓝莓、桃树,还有枇杷、乌梅。在规模化种植之外,帮扶工作队还给村里每户发放了10棵果树苗,鼓励村民打造村庄景观,发展庭院经济。
历史上的赛阳是远近闻名的贡茶之乡,山上成片种植着茶树。后来茶林变成了竹林,竹林下的茶林成为了生态野茶林。赛阳人利用上了这笔珍贵的野茶资源,建成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还通过公益项目申请到了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团队设计外形包装。
进村时,记者见到王家湾水库正在修建环湖公路,据说还将修建一条环湖非机动车道,可供外来游客骑行健身。
在夏家湾组,一道滚水坝的建成将流经这里的溪水汇聚起来,滚水坝的上游形成了一道狭长的天然游泳池。贫困户夏如兴告诉我们,这里是夏家湾组的集体产业之一,每家每户按人头入股,自己全家去年入股了600元。今年夏天,游客们可以来这里游泳消暑,投入就能见到效益,年底,溪沟里纯天然的生态鱼,还能再收入一笔,他还在蓝莓种植园务工,有农活的时候一天也能挣100元工钱。
旅游产业的兴起,基层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一些在外的村民开始回归。49岁的夏家湾组村民王元清去年底结束了山外的生意。带着积蓄,回村办起了农家乐,还投入近30万元和另外几位村民合伙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村里一天一个变化,我觉得以后在家门口挣钱要比外面方便。”随着赛阳村产业的培育与成长,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带着技术、资金和梦想,回乡创业。
青春的回归,产业的生长,于这座山村,是希望,是力量,更是明天可以预约的丰盈。赛阳,这一方美丽的山水已经醒来,她的明天,我们拭目以待!
一枚党徽的轻与重
魏仙耘
在88岁老党员黄兴富家中,老人与记者聊起了对党性的感悟
一段长长的泥泞的山路,一栋倚在峭壁上刻满了岁月沧桑的木屋,屋主人、88岁、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兴富倚门望向前方的山崖,他身后的一应物件都掩在了房屋的暗影里。时值午后,老房子里的光线很暗,也没有开灯。远远地,记者看不太清楚老人家的模样,但是他胸前一个小小的熠熠生辉的光点很是抢眼,记者甚至能够感受到她的光亮。那是一枚党徽。走进老人家的屋门之后记者发现,这枚党徽也是这间屋子里唯一鲜亮的奢侈品。
从赛阳村采访归来,这个画面一直在眼前重现、久久无法释怀。小小的党徽是黄兴富的珍爱,他每天出门前都会极小心地擦拭一遍,像是对待一件珍宝。而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一枚小小的党徽,在赛阳村24位党员的心里,亦是如此珍重。另一位80岁的老党员王福兴在戴上党徽的那一刻激动不已,他说自己这些年几乎都快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了,是这枚党徽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找回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责任、荣誉和担当,他表示自己年迈体弱做不出多大贡献,但是一定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先管好自家人,全力支持村里各项建设。 3年前才入党的新任村党支部委员小夏是一名回乡的大学生,他的祖父今年94岁了,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入党的老党员,也是村子里年龄最长、党龄最长的老党员。小夏的母亲是上一任村委会干部,今年卸任了。祖孙三代,三枚党徽戴在胸前,当村组公路拓宽需要占用夏家的鱼塘,甚至没有等工作队或者村支书来具体协商,夏家就自己填上了一亩鱼塘作为路基。30岁的小夏依旧有些腼腆,谈及此事,他说这本来就是一个党员应有的担当,还有什么条件可谈呢?他说戴着党徽去开会,一位年轻的村民曾经十分艳羡地问他这枚党徽什么时候才可以戴在自己的胸前?当然,这位村民今年已经成为了预备党员。
赛阳在变。有些变化有声有色,有些变化无声无息。轻轻巧巧的一枚党徽是这些变化身后一股强劲的力量。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唤醒,是复苏,是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大地上。一枚小小的党徽,升腾的就是信仰与希望。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里,建强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支能够温暖和引领民心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让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堡垒,成为引领和支撑,我们何愁不能制胜?一枚小小的党徽,承载的,是我们的初心、梦想与责任,戴在胸前,你就会感受到她沉甸甸的分量!
(稿件内容来源于《常德日报》)